Responsive image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礼仪教授张秋林神父专访
2012-03-02

为了照顾传统教友,如果他们对西方文化已经很适应了,当然可以对本地化的要求减少一些。最起码我们用本地的语言。

特稿:修女院里的一场特殊婚礼
2012-09-06

修女联系了石家庄一个职业学校,她去的时候很高兴,但是到校后却适应不了,又开始哭。比如去打饭,因为说不清话,师傅不知道她要买什么饭菜,她很自卑,就哭;跟同学相处,同学也听不懂她的话,她还是哭。

坚守人世的最后一程
2012-12-04

他还就将来如何扩建大堂以适应教会发展的大好形势想办法、出主意。他老伴说:“他人躺在炕上,脑子闲不下,老是想着教会的事。”有人说老教友是教会的脊梁,这话一点也不假。

一衣带水 和美教会(一)
2013-01-25

丈夫的病逝,女儿入隐修院,一连串的事件使她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在女儿入会的三年里,她几乎没有去看过女儿一次,她非常生气女儿做这样的选择,感到无法理解。在此期间,都是滕妈妈的朋友去看望她的女儿。

过年:一份难得难忘的服务经验
2013-02-23

快乐的老奶奶与志愿者刘修士刚来的时候,我难以接受这些挑战,甚至一度想过放弃,但慢慢地跟修女们和服务员学习适应,40天后已经可以克服大部分困难了。我也理解了老人院修女们和员工们的艰辛,执着的爱心服务。

积极发扬教会爱德精神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事业
2005-08-09

我相信,天主教社会服务事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云南昭通教区代表刘双豪神父答:这个会议很正规,有很强的针对性、方向性,很有意义。我作为云南的社会服务机构代表,感到了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

去,向一切受造物宣报福音(一)
2003-10-10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在福传上发挥“信德”的作用,做好地方教会的桥梁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共同的任务。那么我们以座谈的形式对福传进行专题讨论,就是一个尝试。

生命中的感动,苏州太仓堂区朝圣团队以色列寻根之旅
2017-07-03

顾不上休息就带着她坐车前往一家当地的教会医院看病,到达医院,张导怕她走不动,就用医院一把轮椅推着她走,经教会医院的医生测量血糖后,医生瞪着惊讶的眼睛,做着很高很高的手势,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后,医生给病人注射了适应

北京:学界、教界为“正定教堂惨案”八十周年举办学术座谈会
2017-11-01

他认为,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在十九大后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对于促进各种宗教的中国化,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的相互适应,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可承受之“重”——本次北京北堂修缮始末
2017-12-20

面对如此充满挑战的今天,教会也不断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需要。我从小生长在北京,北堂也是我信仰成长的地方。我不能因为喜欢老北京的生活味道,而去逃避现代化的北京,因为人也随着这个社会一直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