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心灵的准备之外,外在衣着也应该有相应的准备,常见某些教友在炎热的夏天穿着背心、拖鞋或超短裙进教堂参与弥撒并领圣体。对于这些现象,不少的堂区主任一再强调要杜绝,却效果不佳。
最重要的是,教会渴望与人分享她对人性尊严的愿景,那是人类彼此沟通的核心,「以基督的眼光去看,我可以给予他人远比他外在所需要的更多;我可以给他所渴望的爱的关怀。」
不过,在《三钟经》前,教宗解释今天的主日福音,他指出战争不仅只是「外在」的,它是每个人都在内心战斗着的。他说:「在今天的福音,耶稣坚持做祂的门徒的条件,要完全的爱祂、要背起祂的十字架跟随祂。
弥撒是一种礼仪,在这个礼仪当中,有欢呼有省思,有倾诉有聆听,有高亢有沉默,有外在的激情洋溢,也有内在的爱情流淌。
由于一生都在遵守外在的法律,却忽略了什么是最珍贵的,把自己排斥在父亲的慈爱之外,只期待得到父亲的公平。因为他没有明白父亲的慈爱远远超过公义,所以他没有能力去接受。
圣安当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导是独修士应该追求内在和外在的独处,以便把自己完全交给天主。这样一来,他就不能让任何受造物占据他的心,因为只有实践完全割舍的人才能经验爱的全部力量。
慈悲也是如此,「慈悲既不是从外在『画出』我们慈善的面容,也不是用修图软件加以改变。慈悲是用我们卑微和罪过的丝线,加上天父的慈爱来编织我们,以更新我们的灵魂,恢复它真实的面貌,即耶稣的面貌」。
当以民进入旷野生活时,从外在来看,由于水和食物的匮乏,使他们陷入民族生存的绝境之中,需要对当下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从内在来看,旷野生活所遭遇的恐惧使他们无法承受,也看不到一丝丝的现实的希望,这也使他们不由得想起了原先在埃及没有担忧的生活
天主十诫的前三诫,就是让我们能够以爱还爱,牢记他造生养育照顾护佑救助之恩,用我们有形可见的外在敬礼来还报他的慈爱,钦崇他在万有之上,承行他的旨意,寻求他的更大光荣。
忍耐也可以说是爱的外在表现。忍耐不是逃跑主义,也不是鲁迅先生说的阿Q精神;忍耐不是屈辱,也不是无能。有句名言: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教会提出的忍耐是指的一种超性的对别人高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