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走出弥撒圣祭的误区(四)


2012-10-31 10:04:20 作者:陈良德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2年10月18日,37期(总第508期)

4、举行弥撒是否应有充分的准备?
    常见一些教友在弥撒已经开始了,才慢慢地走向教堂,他们或者因为想在床上多睡一会儿,或者是认为弥撒时间太长了,只要跟上成圣体圣血就行,或者生活节奏太快赶不上弥撒时间,总之他们急急匆匆地来到教堂,草草地画个十字圣号。也有些神父弟兄,和教友一样也是每次弥撒前匆匆上台,基本上与工人上班差不多,到点了就来了,然后直接冲到更衣所。结果出现一些笑话,穿上辅祭人员提前准备好的红色祭披,却不知道当天是哪一位圣人为主殉道。如果教友因为俗事繁忙而疏于准备,还可以理解,那么作为公务司祭的神父们就说不过去了。
    在礼仪宪章中我们读到“为获得圆满的实效,教友必须以纯正的心灵准备,去接近礼仪,又要心口如一,并与上天恩宠合作,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宠”(礼仪11)对于信友而言,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洁净自己的心灵,为耶稣准备好空间。若有大罪,最好在弥撒之前领受忏悔圣事,好能妥当地在弥撒中与耶稣基督合而为一。除了心灵的准备之外,外在衣着也应该有相应的准备,常见某些教友在炎热的夏天穿着背心、拖鞋或超短裙进教堂参与弥撒并领圣体。对于这些现象,不少的堂区主任一再强调要杜绝,却效果不佳。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却不明白,如果你去见你的上司,或参与一个婚礼,恐怕你也要找一件比较正式的衣服,但为什么你来教堂与耶稣相遇却丝毫不在乎呢?还是我们的心没有在教堂里。
    随着今天科技与通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有教友怕耽搁自己的生意或朋友的邀请,带着手机进入神圣的教堂。他们一边参与弥撒,一边还等着某某人的电话,真是一石二鸟啊。可是这并不是我们基督徒应有的态度,于是神父苦口婆心地劝信友们在进堂时关掉手机,或者至少调到震动(这样至少不会影响到别人)。然而,神父说的话好像效果不佳,还是有手机在神父成圣体时开始喊叫,神父实在没招儿了,就在教堂里装了手机信号屏蔽器。其实,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非我们教友知道自己来教堂做什么,为什么要花去这么多时间在教堂里。若我们愿意接受天主的恩宠,就自然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一心与耶稣相遇谈心。若是我们还打算在弥撒中等待某人的电话,这正好说明,还有人或事在我们心中比耶稣更重要。
    因此,我在这里建议为准备自己相称地参与感恩祭,教友们务必提前一段时间进堂,利用这段时间让我们整理我们的生活,把心神准备好。这并非是为逃避生活,而是引领生活进入礼仪,给礼仪一种实质的内容。出谷纪中主借先知的口告诉参与礼仪的信友:“你们不可空手而来。”(出34:20)提前进教堂也不会影响其他人,有一次弥撒正在进行中,突然有一个人穿着皮鞋进入教堂,尽管他很小心,还是出了很大的声音,许多人的视线都由神父那里转移到他身上。
    而我们传统的念经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灵准备,也许现在的青年人并不喜欢念经,更有人批驳天主教念经过多。其实念经就是祈祷,而基督徒的生活是离不开祈祷生活的,试想你都不喜欢祈祷了,参与弥撒为你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在你祈祷中所遇见的耶稣就是临在于弥撒圣祭的耶稣,若是你渴望见到耶稣,与耶稣融为一体,祈祷对你而言就是一种享受。而礼仪宪章中也鼓励教友应该按着保禄宗徒的教训不断地祈祷,(礼仪12#)因此,作者极力劝勉教友们在弥撒前以祈祷来准备自己的心灵。
    弥撒圣祭是神父偕同教友一起与基督向天父的祭献,若是教友们都能热心准备参与神圣弥撒圣祭,神父更该如何准备自己的身心。和教友们一样,神父应该天天洁净自己的心灵,不要让工作或其他俗务占满了自己的心。在弥撒中,神父既是基督的代表,基督将真实地临在于主祭身上,那么我们就反问自己:我的生活相似耶稣的生活吗?我的言语与行动相似耶稣的吗?我有资格代表基督吗?万不可将弥撒当作儿戏,一切都觉得无所谓,这样我们就真成假基督了。
    除了心灵的准备之外,法典909条明文规定:“司铎切勿忽略以祈祷作举行圣祭前的准备,和举祭后的感谢”,这是要求举祭者对圣祭的重视,弥撒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而是一件十分庄严与神圣的祭献。所以,神父们应该带领教友们以祈祷来准备弥撒圣祭,而不是等着教友们念完了经,还是等不到神父的身影。另外,为了牧灵的需要,神父总要在弥撒前进堂,因为一些教友愿意利用弥撒前的时间来领受忏悔圣事。
    因此,在这里我们鼓励神父与教友们在弥撒前妥善地准备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心门为耶稣打开,让天主借着耶稣基督将恩宠自由地赐给我们。  (连载四) 

本文标题:走出弥撒圣祭的误区(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