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在灵性上陪伴那些要求安乐死的病患的情况,信函表示,对他们“有必要予以关怀,邀请他们改变想法”,但“不可有能被视为赞同这种做法的任何外在举动”,例如在施行安乐死时留在现场。
刘德宠修士说:“没有灵性的基础,缺少生活的实质,又不明白礼仪的真正意义,对圣神的工作也一无所知,那么参与礼仪只能成为外在的形式,谈不上内心的真诚,得不到实效是理所当然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交融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的教会,也必须与时俱进,现从几个方面对堂区建设做一分析:一、由强化外在殿宇建设转向建设心灵的殿宇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
这一点在耶稣跟一位瘫痪病人的故事中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耶稣使他的身体恢复健康,只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示内心的治愈,即:罪过的赦免(谷2:1—12)。
外在的压力及强烈的内在趋向和情感,不能影响我们自由的本质。这一切只不过是对自由意志的一种磨练,使之更坚强、更成熟。 一个在气质上较为易怒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动怒。
同内在的磨炼一样,也有外在的仇敌,那就是生命中的试炼、迫害、困难,这些都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使我们吃惊的。
可以推测,在这些粉丝的心里也许就只有神父的位子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危险在于这种现象会让神父滋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把所谓的成功归于己,沾沾自喜;他们满足于外在的热热闹闹,而缺少了内在对主的信靠。
光荣不是空洞的赞美词,也不是外在的仪式或言语,而是生命的果实,是信仰在生活中活生生的体现。
《祂爱了我们》的第一章“内心的重要性”宛如警钟——当社会痴迷于外在成就、技术效率和物质积累时,信仰被压缩为理论体系或道德规条,失去其鲜活心跳。耶稣圣心的敬礼,正是回归灵性本质的路径。
(参阅:玛十九12)”教宗强调,“这不只是外在的独身生活,也要在心灵与行动上保持贞洁,以便跟随基督,向所有人呈现教会真正的形象,教会作为基督的奥体,与基督元首一样圣善与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