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天主比我更洞察我的内心

—— ——以带有神秘色彩的反驳,应对数字时代中虚无主义的挑战

2017-08-29 09:28:48 作者:柏寒夕神父(P. Michael Bauer) 来源:信德网

    8月28日我们庆祝了天主教会的圣师圣奥古斯丁的庆日。这句意味深远的话:天主比我更洞察我的内心,正是出于这位圣人之口。

    现今这个看似远离天主和信仰的世界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这句话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想选取三点来诠释这句话:

    首先:尽管经历了所有物质层面的显著进步和技术层面巨大发展与革新,许多人仍然被一种害怕与恐惧所困扰。很多人从外表来看一切正常,但内心深处却被恐惧所笼罩。这种恐惧不能从外部被驱散,而只能从内心深处逐渐改变。由于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为此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物质,存在于内心深处并超越自身。

    正如中世纪一位法国贝居安修会的神学家玛格丽格·博莱特(Margarete Porete,1248-1310)曾经非常贴切地把天主描述为:“亦远亦进”(le Loingpres)

    天主超越一切感觉直觉,正如我们的内心最深处。或者犹如教会的伟大神秘主义神学代表人圣十字若望所表述的:“天主在每个灵魂中居住并工作。”

    当人们从对自身的担忧中解脱出来,其内心处于归家的状态时,便能直接从天主的丰盈富足中生活,在现世就能以天主的方式生活。

    天主是爱,当我们完全把自己交付于天主的爱,天主便会转变我们内心的一切恐惧。在与天主的友谊中,获得内心释放的人们,便会一窥到生命中的本质内容,由此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平静,更坦然自若地克服困难。

    心中恐惧的人让天主更多进入内心,在其内心工作,并唤醒内心的爱,而不只是一味通过各种行动以求达成所有的目标。

    我所观察到的第二点是:很多人现今所感受到的是内心深度的空虚。尽管他们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所需。用现世的角度去评价,也的确实现了很多美好的愿望,但内心深处仍然存在一种无形的空虚,一种灵魂深处的空洞和匮乏,一种冰冷的虚无主义。

    他们也有快乐,但是更多的是表面化的、肤浅的、纯属世间享乐主义的快乐,而并不是能带来真正幸福,长久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在灵魂的深处找到。

    所以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被外部事物所束缚,即便是非常美好的事物。我们必须学着更进一步地放手,为内心的自由,为我们内心真正的幸福做出努力。圣十字若望这样表述:“为了使快乐满溢,不要在任何转瞬即逝的事物中追求快乐。”

    灵魂“在欢乐的海洋中游泳”(玛格丽格·博莱特), 这种快乐出于天主,此时你不只是感觉到快乐,因为你本身成为了快乐。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许多人直到今天仍然感觉到身处异国他乡般的孤独。一方面,数字时代提供给很多人时尚新颖的诸多选择;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逐渐成为科技的奴隶。数字化的规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

    智能手机成为了“天主的替代品”。来自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而我成为了集体主义中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分子。

    人类感觉到自己的身份被剥夺。只有天主才能给予我们生命的真正身份地位与价值。但我在哪里才能找到天主呢?

   答案是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灵魂中找到天主。圣女大德兰说过一句名言:“天主说:哦,灵魂,在我内寻找你,只在你内寻找我。”

    关于我们生命本质的事实,并不能从外界事物中找到,只能从我们自身发现。四福音的作者之一圣若望引用了耶稣的话:“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圣经·若望福音》第14章,第23节)

    人类这个找到自己真实身份的任务,也是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在其著名的《福莱德堡演讲》中所表明的:“教会在这个世界中敞开了自己,并不是为了争名逐利,为这个机构赢得更多的追随者,而是想引导大家归向于它,在教会中大家又归向于天主。我们可以用圣奥古斯丁的话来说:祂比我更洞察我的内心。祂无穷无尽远在我之上,也同时在我内,祂是我真正的内在。”

    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反驳”,改变了我们内心的恐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深层的意义,给予我们更真实的身份。这一切通过我们基督徒精神上的皈依得以实现;通过“默想与思考”优先于“行动”,“存在”优先于“拥有”,“内在”优先于“外在”,得以实现。

    让我们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起祈祷:“天主,比我更洞察我的内心,请拿走所有使我远离你的因素。帮助我放开执念,不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金钱、职业、世界、认可与荣誉。让我只为你而活,让我在灵魂深处发现你的临在。你在我的灵魂中改变我的思想、感官、言语和行为,让我可以更进一步成为你的爱的工具。阿门。”

本文标题:天主比我更洞察我的内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