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应有的静、敬、谦、诚、恒
2018-04-19 09:54:27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8年4月9日,13期(总第763期)
祈祷是和天主交谈对话,祈祷是灵魂的呼吸,祈祷是打开自己心门和天国之门的钥匙,祈祷是获得天主丰富恩宠的通道,还有人更风趣地说:“祈祷,就是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仍有一条通天的路;只要你举目向天,呼求天主,天主便会使你如愿以偿。”所以我们必须特别重视祈祷而常行不辍。然而,我们在祈祷时却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静。只有在极度静默中,我们才能排除外界的“声色”干扰而与天主对越,倾诉或倾听。人们所说的:“宁静致远”,即指人在心灵宁静之后才能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听到穿越时空、穿越天地万物,非常深远的声音。同样,我们在极静之中,才能听到天主对我们的启迪和训诲。耶稣让我们在祈祷时“进入内室,关上门”(玛6:6)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他也以身作则地为我们树立了静默祈祷的榜样:“清晨,天还很黑,耶稣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里祈祷”(谷1:35);“耶稣出去,上山祈祷,他彻夜向天主祈祷”(路6:12);由其中的“天还很黑”“到荒野的地方”及“彻夜向天主祈祷”等,我们则不难看出耶稣所选择的祈祷时间、地点、方式都是在安静中。因为在宁静中,我们才会更多地发现和领会天主的美善和爱;而每天的忙忙碌碌以及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杂音常会遮掩天主的启迪。
《大学》中也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充分说明,当一个人处于宁静状态中,对世间万物的本相都能得到更清醒的认识。“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菜根谭》)亦如古语所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编者按,出自北宋晁迥《昭德新编》)。而我们在静默中会晤天主更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畅所欲言,获得平时难以得到的天上智慧与福宠。因此也有贤哲说:“心之静,乃是上主为他特别的子民所保留的最好礼物。”静是非常难得的境界!
其次是敬。人与人的敬,常与身份地位有关,父母长辈或对自己有恩者,人自然会格外尊敬,身份地位越高,恩情越重,恭敬的程度就会越深厚越虔诚。上主天主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造我救我之大恩主,其地位的尊高远超万君之君万王之王,岂能不恭敬尊崇无二,敬拜其在万有之上呢?孔子所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恰如我们常说的“与主同在”,我们既然是在天主面前与主对谈,又怎能不满怀钦崇、诚敬、仰慕、孝爱的浓情呢?怎能不用屈膝跪拜以及感激与悔改的泪水向天主祈祷呢?
再次是谦。祈祷之前,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没有按天主的旨意生活,有没有达到他要我们活出爱的目的,对他白白赐给的各样恩宠是否妄用和亏欠。该拿出极谦卑的心态和行为,求他饶恕我们的幼稚软弱,昏聩痴迷,屡教不改等缺失,然后再求他赐宠加恩,助佑我们悔改更新。圣人若翰,自胎时为圣,常谦言曰,妄敢与主释屣带;圣伯多禄,宗徒之长,尚曰,吾主耶稣,当远我,勿近我,我乃大罪人。只要我们牢记自己乃是常常得罪天主的罪人,自然就会谦卑下来,求天主帮助自己痛改前非,日趋圣善。
诚也必不可少。在祈祷时必须对天主满怀信赖,相信他是仁慈而大能的天主,超常诚信,既许必践;且是全能,能践所许。所以我们在祈祷时绝不可三心二意、心口不一,对天主仁慈大能持怀疑态度,或者心不在焉,只是徒有外在形式,而缺乏来自内心深处的信靠、依赖、真诚。耶稣说,求则得,觅则获,叩则为汝启,对此,我们应该坚信无疑,天主必会俯允我们的祈祷。
最后是恒。社会上也有“贵在坚持”的说法,而且还有“得之易失之亦易”的格言,我们求而不得的原因并非天主不管不顾,而天主则另有深意,正如诵经小引所言:“盖主欲试吾心,数数不应,非不肯垂允,惟欲吾深立恒德才准”。旅此尘世,随时随地皆有危机,若田中杂草随灭随生。如果离开“恒祷”之器,如何能克胜“三仇”而立于不败之地?祈祷乃获得圣宠的妙法,而圣宠恰如腹中气息,出入相继,否则人必毙矣!因此必须以恒祷求得天主丰富的圣宠,使自己灵性生命日益丰盛。
另外还当注意,我们在向天主祈祷时,当求善事及天主的光荣,该赖耶稣之名、耶稣之功,并该全随天主圣意,因为我们往往难以分清利害得失和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