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受圣体中,人并非无可“给予”。
其实,即使圣经纲目中的童年福音,并非合乎今日批判学的历史标准,更是故事一类的作品,但无论如何,新约圣经中的耶稣童年故事,亦是在天主圣神灵感之下所写成的,因此都是天主圣言,且为信徒的生活与行动之标准。
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是想借助神的威力,实现各自的向往,至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而当时的情形并非如上所述。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他们非常忧闷,开始各自对他说:“主,难道是我吗?”耶稣回答说:“那同我在一起把手蘸在盘子的人要出卖我。
这个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导:并非经常出入天主圣殿的人就必然熟悉天主的慈悲,懂得爱近人。绝无必然关联!
但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耶稣活着的时候已经多次预言过自己要死而复活,他经历苦难死亡也是众目所睹、确确实实,而复活起来后又显现给不少人。
当然,要彻底活出这福音三劝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司铎需要不断地奋斗才可以。
部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斗争的象征并非没有道理,让我们想想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和人类多样性。庆祝奥运是人类普世主义的最高形式之一,是为更美好世界而共同奋斗。”
然而,并非所有居民都决定逃走,很多人仍留在故土,以重建自己的家园和生活。重建希望「一名妇女告诉我,她亲眼目睹自己的住家在20分钟内完全烧毁,只剩一间避难小屋,她跟她丈夫现在住在那里。
她们等待的“上”,并非上天,而是那把她们“排除”在税务补贴、奖励和优惠之外的意大利政府,或是有时难以与之进行“更有建设性和创意”的对话的教会。意大利全国范围内的修女们决定卷起袖子,自己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