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钻研灵修神学,潜心于默观神修,已近高深境界,读者可从他的著作中窥得一二。他著作等身,已被译成多国文字,且是灵修生活的极上作品。
(全文完)孙利宁摘自《读者》2010年19期
由于大陆教会使用本地语言的时间较晚,又没有专门的礼仪训练与学习,导致了多数圣职人员和教友对梵二的礼仪精神认识上有了偏差,因而使得弥撒读经出现了很多混乱的现象:读经的任意选择、宣读者毫无准备,仓惶登场,甚至有些不相称的人在礼仪中宣读圣言等等
因为文章较长,我想摘录几段与读者共飨。孙中山(1866-1925)是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他的家离澳门不远,隔海与香港相望。1879年他来到夏威夷群岛(檀香山),进了澳兰尼学校。
前言最近在一份西班牙文杂志上,发现一篇犹太教友的祈祷,非常惊心动魄,因此将它翻译成中文,供读者欣赏。这篇祷文是一位名叫斯太尔(RaphaelStern)的人写的。
同样地,渴望与上述神父会面的读者,可能早已期望一位像泥土一样和善,又如水一样温良的神父。 耶稣说:「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祂邀请我们学习这样的态度。
傅铎摘自2012-15《读者》
这个被命名为鹿特丹——北京文艺网国际同步诗歌节的活动,将以鹿特丹诗歌节官网和北京文艺网为主要平台,把参加诗歌节的各国诗人的作品选译成中文发布,在翻译人员的协助下,让前者直接跟中国的诗人和读者进行交流
亲爱的读者,你的人生悲痛吗?有怨吗?有不足吗?7岁的小天使以他短短的人生教导了他的父母,而我们是否也能从他身上学到人生宝贵的一课?
圣经的编纂不是为读者从头读到尾而设计的。从四部福音开始读——玛窦福音、马尔谷福音、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不要只读一次,要反复读,或每天读15-20分钟,要读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