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基督信仰
2011-12-09 14:36:00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2011年12月1日(总第467期)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报刊上的纪念文章,连篇累牍,却找不到我想知道的内容:有关孙中山的基督信仰与革命生涯的报道。于是我想起了我珍藏的一本《信仰的思考》,作者石愚,书中有一篇文章“孙中山与基督信仰”。因为文章较长,我想摘录几段与读者共飨。
孙中山(1866-1925)是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他的家离澳门不远,隔海与香港相望。1879年他来到夏威夷群岛(檀香山),进了澳兰尼学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周有宗教课,孙中山第一次受到了正规的基督信仰教育。他很快学会了英语,跟上各门课程。之后,他又进了夏威夷的最高学府瓦湖书院。这是一所专门培养传教士子女的学校,孙中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福音思想,信奉了耶稣基督。同时从基督救世理念中接受了平等、博爱的思想,接受了尊重人的自由权利,尊重生命的思想,成为他革命生涯的重要资源。
1883年7月,孙中山提出要受洗,成为基督徒,但遭到大哥孙眉的反对。于是孙中山结束了四年求学生活,返回中国。1883年11月,他到香港进入了圣心会的拔萃书室。不久,孙中山接受了洗礼。受洗后,他热心传教,这证明他的信仰根基已经较深。此后,他转学到了香港中央书院。
孙中山没有成为职业传教士,而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是因为困难当头,他决心为拯救中国而奋斗。但他所接受的宗教信仰,在他一生中经常有所表现。
1894年11月,孙中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檀香山,接着于1895年2月在香港,成立革命组织“兴中会”,举行宣誓仪式时,孙中山第一个登上讲台,左手按着《圣经》,发表了誓言,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由此可见《圣经》在孙中山的心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在国内外演讲时,孙中山非常清晰地把信仰的理念,结合中国的现状表达出来。
例如他在1912年的演讲后,对朋友们说:“兄弟在数年前提倡革命,奔走呼号,始终如一,而知革命之真理者,大半是由教会所得。”
1912年5月11日孙中山在广州圣心书院欢迎会上演讲时说:“凡国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均幸得宗教有以扶持之,则民德自臻上理。今有幸西方教士为先觉,以开导我国。惟愿将来全国皆钦崇至尊全能的上主,以补民国政令之不逮。”
1913年,他在中国留学生欢迎会上说:“道德家心愿世界大同,永无战争之日。我辈也须有此心理。将来世界上总有和平之望,总有大同之日。”他还多次在演讲中说“世界大同”和“天下为公”是他思想中的最高境界。
1924年3月2日,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会上说“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他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外国人在中国设立学校,开办了医院,来教育中国人,救济中国人都是为实行仁爱的。我们要学习外国,要学他们那样的实际行动,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去发扬光大。
我认为这与著名学者兼大学教授,又身为国家高级干部的赵晓博士最近提出的“未来20年是中国基督福音化关键时期”的设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基督博爱精神的范畴、基督的思想,《圣经》的精神对孙中山的影响是终身的、永恒的。身为伟人而淡泊名利,生于乱世而求天下大同,在伟人中难能可贵。
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人们想到的只是这位革命先导生活的一面,而忽视了他更伟大的基督信仰的一面。为此,我特别介绍了石愚我友的大作“孙中山与基督信仰”,以弥补外界刊物上留下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