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信,救恩是藉着圣事而分施的,所以每件圣事都可看做是救恩的媒介。教会的七件圣事全部是由耶稣基督开始和完成,但也都有他人的同在和参与,先是是宗徒,然后是众人。
但作者强调:耶稣不仅承担了十字架的苦难,还藉此完成了救恩工程。他是信德的“创始者”(希腊文:archēgos)与“完成者”(teleiōtēs),指明基督是我们信仰的起点与归宿。
灵修意义:教会教义中,圣神是智慧的灵(参《七恩》中的“聪敏与智慧之恩”)。我们在读经、默想、决策中都应祈求圣神的光照。圣依纳爵的“明辨神类”灵修即建立于圣神的引导之上。
天主不强迫救恩,那些在世上冷漠他人的人,在永恒中也将被自己的冷漠所折磨。25节:「你活着时享尽了福……现在他在这里受安慰,而你却受苦了。」信德反思:这是「永恒正义」的实现。
但是由于贵州的特殊地形,有时候赶到了,人却已经“走”了。陈神父在北京进修时,蒋剑秋神父因此情况曾提议,平时在某一个瞻礼或者下乡的时候,可以为老年人集体终傅。
尤其是当我们遇到严峻考验时,我们的信仰更不可动摇,因为我们的信德是建基于磐石上的,并且信德是直接来自天主的一份特恩。1.信德之光:教会传统以此种方式表达了耶稣基督所带来的伟大恩赐。
在恭读圣经及以讲道阐释读经时,天主向祂的子民讲话[58],向他们揭示救赎和救恩的奥迹,并提供精神的食粮。基督藉着自己的话,亲临于信友之中[59]。
我还记得我们一位姐妹,刚好单位碰上贸易展览,她在会场穿着高跟鞋站了一整天,她已经快五十岁了,那天巧了,连续有三位去世,由于空间的狭小,我们助祷时都必须站着,她赶来时,也没吃晚饭,我们劝她到外面坐下来祈祷
当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时,凌风神父和其他两位神父主持的弥撒正在进行中。已是90高龄的边神父以及王神父和我们几位教友赶紧跪在后面参礼。
牧民教友赶马车或骑马到天主堂参与弥撒“水有源,树有根”,那么这“一无三多”的原委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