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印耶稣五伤的玛德·罗宾曾说:“每个人生都是一座加尔瓦略山(耶稣被钉死的山上),每一心灵都是一个革责玛尼山园(耶稣受难前祈祷的地方)。在那里我们每人都该默默喝自己生活的苦杯。”
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魏继晋、鲁仲贤、吴渔山都擅长谱曲作乐。1751年,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来到北京,与北堂的教友合作谱写了中文弥撒曲。今天,北堂把中国文化的礼仪传统再度复苏。
可能是由于我在上海佘山修院读书期间系统学习过法语,学习过拉丁语,所以,意大利语对我而言,并不是很陌生,它们的语法很接近。
(《童贞玛利亚玫瑰经》宗教牧函和《论救主之母》通谕)它要求祈祷者运用想象力,如同“心灵的电影”,进入耶稣和玛利亚生命中的各个场景:从纳匝肋的谦卑小屋,到加尔瓦略山的惊心时刻,到复活清晨的荣耀光辉,再到晚餐厅的体血纪念
多默般的怀疑阴魂不散,这帮人的心硬要到什么时候,难道还需要比耶稣复活、显现及同在四十天更大的证据吗?更有甚者,《宗徒大事录》记载,竟然还有门徒问耶稣:“主,是此时要给以色列复兴国家吗?”
他复活后,在海边显现给门徒时,为辛苦了一晚的门徒准备好了早餐(若21:12)。福音中耶稣借“麻雀”和“头发”之喻,告诉我们天主对我们的爱护和照顾是如何细致入微。
她一直在痛哭着寻找耶稣,因为在她的生活中,她不能没有耶稣,即使天使向她显现、同她说话,她也没有感到惊奇,没有打动她的心。她仍然继续在寻找耶稣,找不到耶稣,誓不罢休,绝不死心。
就令人誊写,只是拿笔细心抄写天书的文字时,每抄一个字,那个字都会随之消失,直到全部抄写完成,石头上的字迹才不再显现。
历史背景这三位“人”是天主派来的天使,以人形显现(参创18:2)。其中“上主”即象征天主的临在(有神学家视此为圣言的预显——Logos)。
在降生修道院的一个楼梯上,人们一直传诵着耶稣在此显现给大德兰的故事。有一次,大德兰从楼梯下来准备去圣堂祈祷,突然遇见一位小男孩坐在楼梯上,大德兰问到:“你是谁?”这位小男孩答道:“我是德兰的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