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凝望苍穹——在大德兰的故乡寻找天堂的倒影


2025-10-15 09:37:47 作者:罗晓平神父

引言:朝圣的起点,一座凝望的雕像

在意大利北部美丽安静的阿尔俾斯山中的一个堂区,度完了我在欧洲的最后一个没有任何学业负担的暑假,就踏上了这个暑假最后的一个活动行程,去葡萄牙里斯本参加欧洲中国学者的一个研讨会。三天的研讨会结束后,就与事先约定好的两位好友踏上了去西班牙的禧年朝圣之旅。

去西班牙的第一个朝圣地,也是我们三位共同感兴趣的西班牙古城阿维拉(Ávila),去看望圣女大德兰与圣十字若望,这两位中世纪的灵修大师。

9月22日清晨,在一位在萨拉曼卡大学读书的中国爱德修女陪伴下,我们坐上从里斯本出发的大巴。在茫茫的西班牙高原上行走,仿佛进入非洲干旱的大草原,又宛如到了冬季我们中国陕北荒凉的黄土高原。可能是由于缺水干旱,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大地丘陵上的草都是枯黄色,只有偶尔碰见的树木上,还长着秋天该有的绿叶。这与我们想象中的西班牙差距极大。在路途的车上,我和两位同行神父开玩笑,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可以产生那么多圣教会的超级大圣人?

到了夕阳西下,我们才到达了西班牙的大学城萨拉曼卡,这里倒是一片绿洲。我们在萨拉曼卡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去安葬大德兰的托尔默斯朝圣,第三天,在这位爱德修女的遥控帮助下,我们坐上大巴车踏上了距离萨拉曼卡不远的古城阿维拉。到了阿维拉古城后,住在圣女大德兰修道院,我们计划在这里住三个晚上,深度经验这里的神秘与宁静。

在这座古城里,最引我注意的是城门前的一座汉白玉大德兰雕像。大德兰身着加尔默罗会的朴素会衣,双唇微启,目光毫无保留地投向苍穹。那不是一种空洞的仰望,而是一种专注、热烈、仿佛与无形之物深情对话的神情。在阿维拉的三天时光里,不管是夜晚,还是白天,每次路过这座美丽的雕像,我都会驻足凝望;在夜晚,这座雕像更具神采,你会看到,大德兰把她的目光,投向遥远的灿烂星际……

在阿维拉,无论是在她出生的故居改建的修道院,还是在古老的教堂角落,你总能与这仰望的姿态不期而遇。

这凝望的姿态,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大德兰本来已经有的许多好奇。在一个信息爆炸、人人低头凝视方寸屏幕的时代,这位五百年前的女性为何始终仰望?她究竟看到了什么,让她如此神往?她的灵修思想,对于步履匆匆、内心时常感到迷茫与空虚的现代人,又能带来怎样的启发?带着这些疑问,我在她家乡的三天朝圣之路,试图在她走过的石板路上,寻找那凝望背后的答案,以及天堂在人间的倒影。

一、走进阿维拉:触摸一座灵魂的城堡

阿维拉是一座被古老石头城墙完整包裹的城市,坚固的石墙在卡斯蒂利亚平原的艳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这城墙本身,就是大德兰灵修思想最直观的隐喻。她最著名的著作《灵心城堡》(The Interior Castle),将人的灵魂比作一座拥有七重住所的城堡,而天主就居住在城堡最核心之处。我们的灵修之旅,就是不断向内探索,穿越一重重“住所”,最终与内在的神性相遇的过程。

漫步在阿维拉,就如同行走在这座“灵心城堡”的实体之中。

清晨,我登上古老的城墙,脚下的城市在晨曦中苏醒。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悠远而宁静。这高处的视角,让人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远方,投向天际。大德兰或许也曾无数次站在这里,感受着风的吹拂,她的目光越过尘世的喧嚣,寻找那永恒的居所。

我们三天的住地是圣女大德兰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a Teresa),建于大德兰的出生地之上。教堂内巴洛克风格的祭坛华美而庄重,但真正吸引我的,是祭坛旁边那一方小小的、据说是她出生的房间。空间幽暗,只点着几盏烛火,气氛肃穆。在这里,一个女孩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也曾爱慕虚荣、迷恋骑士小说的少女,日后会成为震撼整个教会的属灵巨人,会用她文弱纤细的手,挥舞着鹅毛笔,写出神学思想深邃的卷卷雄文,成为一代教会大圣师?    

她的青春也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在另一座重要的朝圣地——降生修道院(Monasterio de la Encarnación),我找到了她生活了27年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她当年的小房间、祈祷的角落,甚至还有她与挚友圣十字若望交谈的窗口。正是在这座修道院里,她经历了灵性上的“枯燥期”。她曾在自传中坦诚,自己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在祈祷中感到分心与枯燥,几乎放弃。这段经历,让她对所有在灵修道路上挣扎的人,都怀有极大的同情与理解。她告诉我们,祈祷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感受如何,而在于坚持不懈的决心。这种“决心的决心”(a determined determination),是她灵修教导的核心之一。

在降生修道院的一个楼梯上,人们一直传诵着耶稣在此显现给大德兰的故事。有一次,大德兰从楼梯下来准备去圣堂祈祷,突然遇见一位小男孩坐在楼梯上,大德兰问到:“你是谁?”这位小男孩答道:“我是德兰的耶稣!”大德兰马上明白过来,对耶稣说:“我是耶稣的德兰!”正因为与主耶稣有这样美丽相遇的经验,这给了她那么大改革修会的勇气。

在降生修道院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看到了一幅描绘她“神魂超拔”的画作。画中的她,身体仿佛失去重量,眼神迷离地望向天空。这正是她凝望苍穹姿态的来源——那是一种被神圣之爱完全攫住的体验。这一刻,我开始明白,她的仰望,不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而是来自一场更深刻、更真实的相遇。

在阿维拉,有一座大德兰灵修大学,吸引全世界许多度奉献生活者与平信徒来学习大德兰的灵修思想。在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担任神师,我的老同学尤錫久神父,也曾经负笈于此,深入研究大德兰灵修思想,回国后,对中国教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也慕名访问了这所著名的灵修学府,并与这里的莘莘学子,共进简单的午餐。在这里体验到了一种特有的大德兰神秘的默观祈祷氛围。

 

二、凝望的奥秘:祈祷是与挚友的倾谈

要理解大德兰的仰望,就必须理解她对祈祷的定义。在她看来,祈祷并非繁复的仪式或机械的经文诵读,而是“朋友之间亲密的分享;这意味着经常花时间与我们知道爱我们的那一位独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西方灵修的图景。她将祈祷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爱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核心,就是默观。大德兰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祈祷的四个阶段:如同从一座花园里汲水灌溉。

第一阶段,是用吊桶从井里打水,非常费力,象征着初学者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收敛心神,进行默想。

第二阶段,是使用水车,比第一阶段省力,水也更多,代表着灵魂开始进入“宁静的祈祷”,意志被天主的爱所吸引。

第三阶段,是从河流或小溪引水灌溉,土地得到更充分的滋润。这象征着理智与情感都开始安息在天主内,是一种更深的契合。

第四阶段,则是天降甘霖,园丁无需做任何事,花园便得到彻底的滋养。这代表着完美的默观,是天主主动的恩赐,灵魂在与天主的结合中,达到了狂喜的境界。

这第四阶段的“天降甘霖”,正是她仰望苍穹时所体验到的境界。最著名的一次体验,便是“圣心被刺”(Transverberation)。她描述道,一位天神手持金矛,矛尖带着火焰,刺入她的心脏,让她感受到一种“如此剧痛又如此甜蜜”的体验,灵魂只渴求天主,别无他物。

在罗马,艺术家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根据她的自述,创作了不朽的雕塑《圣女大德兰的神魂超拔》。雕塑中的大德兰,全身瘫软在云端,头向后仰,双目轻阖,嘴唇微张,流露出的神情既痛苦又狂喜。那仰望的姿态,在此刻达到了情感与戏剧张力的顶峰。它不是静态的凝固,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灵魂被神圣之爱穿透、融化、提拔的瞬间。

这种体验,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大德兰坚信,天主渴望与每一个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她在《灵心城堡》中邀请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都勇敢地进入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天主。因此,她的仰望,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内观”。她望向的天空,不仅是物质的苍穹,更是我们灵魂深处那片广阔的内在宇宙。当我们敢于向内探索,直面自己的软弱与渴望,我们也能在自己的“灵心城堡”中,瞥见那神圣的光芒。

大德兰手迹

三、从仰望到行动:在尘世建立天国

如果大德兰的故事只停留在神秘的个人体验,那么她或许只会是一位隐修院高墙内的神秘主义者。然而,她伟大的地方在于,她的仰望,最终转化为改变世界的行动。与天主的深度结合,没有让她变得避世,反而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能量,去改革当时松散的修会,服务教会。

她后半生的足迹遍布西班牙,顶着巨大的压力与反对,建立了17座女修院和15座男修院。大德兰也是在视察她所建立的托尔默斯修院中,与世长辞,她后来也安葬在这里。托尔默斯小城有两座重要的圣堂,一座是安葬她的圣堂,旁边是圣十字若望圣堂。我们在来阿维拉前一天,也曾经到过这里朝圣。

大德兰也是位卓越的管理者、谈判者和创业家。她在书信和著作中展现出的务实、幽默与坚韧,与她神秘体验中的柔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真理:真正的灵修,必然会结出行动的果实。仰望天堂的人,会更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并致力于将其变得更美好。

她的改革,不仅仅是恢复严格的会规,更是建立一个真正以爱为基础的团体。她坚持修院不应依赖于修女的嫁妆多寡,而是要接纳真正有圣召的女性,无论贫富。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这无疑是一场宁静的革命。她的目光,既凝望着天主,也俯身垂顾着身边最微小的姐妹。

这正是大德兰的灵修对现代人最大的启发:内在生命与外在行动的统一。我们常常将“灵性”与“现实”割裂开来,认为灵修是闲暇时的点缀,或是逃避现实的港湾。但大德兰的一生证明,最深刻的默观,必然导向最积极的入世。当我们通过祈祷与内省,与自己生命的源头建立连接,我们便能获得力量与智慧,去应对工作的挑战、家庭的琐事,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公。我们的目光,也会因此变得不同——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

结语:带着凝望上路

9月26日早晨,我们依依不舍,离开阿维拉,将坐一天的大巴车,要途径马德里,去遥远的萨拉戈拉的圣柱圣母大殿朝圣。

当晨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却又无比真切。我们离开时,再次来到城门口,经过圣女雕像前,我与她的目光再次相遇。这一次,我仿佛读懂了那凝望中的千言万语。

那是一种对爱的全然信赖,是对超越性存在的无限向往,也是一种在喧嚣世界中,为灵魂找到安息之所的坚定。大德兰的仰望,是一个邀请。它邀请我们,在这个被手机屏幕和物质欲望占据的时代,偶尔也抬起头,看看头顶的星空,也看看我们内心的苍穹。

它邀请我们,重新学习祈祷,不是作为任务,而是作为与一位挚友的日常倾谈,分享我们的喜悦、恐惧与渴望。它邀请我们,勇敢地踏上内在的朝圣之旅,穿越自我怀疑与生命困境的重重关卡,去发现我们灵魂中心那座坚不可摧的城堡。

最后,它邀请我们,将这份内在的相遇,转化为服务他人的行动。因为真正的爱,从不独享,它必然流溢而出,去温暖、去疗愈、去建设。

朝圣的旅途有终点,但属灵的探索永无止境。

离开大德兰的故乡,我将她的凝望带在了行囊里。那是一个提醒,提醒我在忙碌中不忘仰望,在纷扰中不忘内观,在行动中不忘那份最初的爱。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尘世的朝圣者,在平凡的日常中,用生命去回应那来自苍穹的凝望,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脚踏实地而又心向天堂的人生……

2025年10月14夜 大德兰庆日前夕于罗马西笃会总院

本文标题:凝望苍穹——在大德兰的故乡寻找天堂的倒影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