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郑板桥笔下的一首咏松诗,可以强化我们的信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岩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唯有“咬定”,才不怕风吹浪打。定者,信也。信德愈大则定力愈强。
月残是诗,是一种遗憾的美,有时这种残缺的美更显得珍贵。听不少人说,修道人是逃避主义者,对家庭不负责任,造成家庭不能团圆,这是绝对的自私自利,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余任天研究会理事、丰子恺研究会会员,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家郑省三就如何推动当代中国美术文化走向意大利这样的西方文明古国同促进会理事、青田石门印社社长、诗心造印传承人王春生和促进会的其它成员进行了交流。
教宗再次以诗人的图像来描述司法工作,说:「你们在每个裁决、每次判决中,都面对了作诗的欣喜机遇:这首诗能医治穷人的创伤、顾及地球并保护大地母亲和她的后代子孙。这是一首弥补、修复和滋养的诗歌。」
她使我记起泰戈尔的诗:小草啊,你的步履虽小,但你拥有足下的土地,可喜的是这小草已繁衍成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
他们的祈祷最常表达的是赞美天主,在弥撒中“天主在天受光荣”这一类的经诗是他们不断运用的。
大墓地东侧的围墙上,刻有辛丑条约后清廷立的道歉碑:“朝廷为已亡诸教士雪辱涤耻……”今天北京西方传教士墓地的景色,与明代诗人谭元春诗中描写的仍然神似,诗曰:“来从绝域老长安,分得城西土一棺……行尽松楸中国大
让我想起,越南有位作家写过的一首诗,其中的几句:记得有一天,如果人们把你像毛毛虫一般的撕裂,你也不要怪罪他。因为人类不是我们真正的仇敌,我们真正的仇敌是来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诗的意境美。此行的重点,主要是为了与中南神哲学院的师生进行院际交流。
我以为他和我打招呼……母亲扶着床,蹒跚地走向窗口,那瘦弱的身体,那佝偻的脊背,那无奈的神情,让人不由想起韩愈的一句诗: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