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这个学期已确定不开学,只是网络授课。疫情期间,由于教堂关闭,每天自己在家祈祷、读书、参与网络弥撒等。在此时期,参与网络弥撒时我更注意聆听圣言,更加珍惜弥撒礼仪。
“他们意识到这种文明和这种模式留给他们的只是碎屑,如果他们现在不亲自行动,就会陷入困境”。谈到教宗受到的指责,他因在款待和帮助移民融入方面的努力而被为“做老好人”。
因此,在无法避免的死亡危急时刻“决定放弃只是暂时及艰难地延长生命的疗法是合法的”,但不可中断对病患应有的正常治疗。确保病患的食物和饮水是一项义务。
直至今天才有这样的感知与感触;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的美好与奇妙,只是我们感受不到而已,我想应该是没有信德,缺乏真正的祈祷,更主要的是没有打开心灵的眼眸。
我们只想着自己的喜乐顺畅,能算是有善心、有爱心吗,我们不采取任何具体措施,帮助他们改善生存条件,只是跳呀唱呀,用口舌“赞美天主”,没有相应的“善行”配合,怎么能获得耶稣的救赎恩宠和天国永生呢?
基督是使人的心灵解渴的活水的泉源,教会在社会中的临在只是为“唤醒人们对天主的渴望,带给他们福音的活水”。
在维持生命的饮食上却过分讲究色味香的艳浓以及与营养毫不搭界的形状摆设悦目上;在遮风挡雨的屋子里挖空心思雕梁画栋“镀银镀金”;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常为“牌子”“档次”的高下优劣倾付心力反复策划……其实这些都是“驴要金掌”的潜在延伸,而将那些可有可无、与生存、生活毫无关系,只是取悦视听的东西
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着眼的不应只是用什么技术去拯救文物,而是反思这些文物承载了什么价值,我们又能如何把这些价值延续下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分别,他们深信他们所爱的教宗本笃已经开始了新生命,永生的生活。怀着这样的希望,他们知道日后彼此会在天乡与其相聚,因此不必过度悲伤,而是怀着希望,平静地来做一次送别。
埃莉奥诺拉修女接着说:“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展示非洲女性所经历的所有痛苦,不,这只是冰山一角。它就像一张X光片。或许这不仅仅是关于非洲女性,而是关于世界上的所有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