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问题,从外部来看,主要有以下诸方面的原因:政治因素。基督教在中国一贯被官方视为政治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个人信仰问题。
主体主义是指,人将自己视为理解与判断全部真实的出发点与标尺,而不是将整体存在视为理解自己以及自己价值的标准与依据。如此,人成为一切真实的主人,一切真实则成为人观察、判断与支配的客体。
至于其他的祭奠形式,可以分成两类进行粗略统计:一是得到教会肯定和接纳的,包括向祖先献花、焚香、鞠躬、跪拜;二是被教会否定或者至少还存在争议的,包括供奉水果、点心、烟酒、全猪、烧纸。
他们生存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是否也染上了男尊女卑观念?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形势下,男性基督徒如何解决婚姻?带着这些问题和疑惑,笔者进行了调查访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中研究和分析宗教的根源,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
一切后勤、总务存在也应为这埸活动的运作服务,一切礼仪的举行也应先经基基团(学习班)的教学,给予意义上的点拨与心神上准备和指导。使一个堂区的工作,无形中成了一个有活力、有生命的体系。
创造天地万物的叙述是省思人与其它受造物的关系、罪如何打破整个受造界平衡的中心点:这些叙述提醒我们,人的存在以三个紧密相连的基本关系为依据:与天主的关系,与近人的关系以及与大地的关系。
人是一个存在物,内心怀着对永恒的渴望、对真理的渴望──这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能解释生命的意义──因为人是按天主肖像所造的。
不幸的是,这表明有些政治制度并没有为个人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的精神以人类的速度呼吸:事实上,在这些制度中,自由空间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甚至被忽视。
如果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在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时也意识到他人也是与自己一样的存在的主体,并且都是一家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同属一栈,共属一牧。这样就能够尊重他人,绽放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