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特稿:在基督内生活——追求圣善,勤勉祈祷,奉献爱心,缔造幸福


2013-06-14 09:39:05 作者:夏景晓神父 来源:信德网

前言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 我们成为天主的儿女,原是藉着洗礼圣事,获享恩宠,得以更新,圣经称之为重生或再生(若1:12;若一3:1),犹如农夫撒的好种子,发芽生长,结出果实一样。换言之,我们基督信徒藉着圣事所赋予的恩宠,“分享了天主的性体”(伯后1:4)。在信仰中认识了新的尊严,蒙主召叫,珍爱所有。自此以后,“生活度日只应合乎基督的福音”(斐1:27)。通过教会所施行的圣事与祈祷,我们领受基督的圣宠和基督之神的恩赐,使我们有能力度基督徒的生活。

    基督徒藉着洗礼结合于基督,即是“死于罪恶,在基督耶稣内活于天主”(罗6:11),这样,就分享复活的主的崭新生命。跟随基督,并与祂联合在一起,基督徒能够“勉力效法天主,如同蒙宠爱的儿女一样,并在爱中生活”(弗5:1),使自己的思念、言语、行为符合“耶稣基督所怀有的心情”(斐2:5),并效法他的榜样。
耶稣基督常做祂父所中悦的事。祂与父生活在完美的共融中。同样,祂的门徒也被召在父的注视下生活,父在“暗中看见”,使他们成为“成全的,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47)。

    基督徒“因着主耶稣基督之名,并因我们天主的圣神,成了义人”(格前6:11),又“受祝圣,并蒙召为圣”(格前1:2),我们已经成为“圣神的宫殿”。“子的圣神”教导我们祈求父圣神成为他们的生命,使我们力行,做爱德的事功,为“结出圣神的果实”(迦5:22)。圣神治愈罪过的创伤,使我们“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弗4:23),光照我们,坚强我们,使我们生活“像光明之子一样”(弗5:8),就是在一切事上实践“良善、正义和诚实”(弗5:9)。

    事实上,所有在基督内生活的信徒都应不断成长。正如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13年2月6日的例行公开接见活动结束时所劝勉的:“愿你们的神恩在基督的爱和人类对基督的爱中不断成长、不断深化。愿上主陪伴你们”。

    今天,我们愿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以下内容:一. 中国传统对于善恶抉择的阐明。二.圣经对于善恶抉择的教导。三.在基督内我们的灵性生命得以成长。四.在基督内生活,就是翕合主旨、不断祈祷和践行圣言。五.在基督内构建和谐圆融的美好生命。后记。

一.中国传统对于善恶抉择的阐明

    我国著名的孟子曾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并用“孺子将入井”的故事加以阐明:当一个小孩爬向井口的时候,不论什么人看见了,都会为小孩捏把汗,都会情不自禁地跑过去把这个小孩从井口抱开。这个例子说明了一般人性中普遍具有的那种美好善良的东西,这个东西正是人向善向美的条件和根基。但人在生活中这点可贵的东西可能遭到压抑、遮蔽,于是恶的一面就可能生发出来。谁也不是天生的恶人坏蛋,谁也不是一出生就以作恶害人为人生目的。但如果那种恻隐之心蒙尘、个人欲望膨胀,一个人作恶害人就有了主观的动机和理由。

    为此,我们说除了法律的惩罚、道德的规范之外,个人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珍惜和敬畏生命的意识恰恰具有这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作用——一个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并以此为乐的人,怎么可能去做伤害生命、毁灭生命的恶行呢?珍惜和敬畏生命指向最美人生,我们的大众化教育亟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个故事论证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由此出发,将这善端加以磨练、培育和引导,最终将善性发展成善人以至圣人。这恻隐之心、善端描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善的原点,并且只要自我萌见本心,加强自我的修养和锻炼,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圣贤之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把善与恶的抉择形象的比喻为善狼与恶狼的对峙,永无止战之时……这两只狼就驻足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它们是一对双生子。驯养善狼,便选择了美、纯真与善良;放纵恶狼,便选择了丑、污垢与罪恶。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你的选择又是何者?

    驯养善狼,须拘小节。举手投足之间,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便可能使司机们耐心等候,化解一起因焦躁不安而引发的事故。然而人们常施大善,不屑小善;不行大恶,却因小恶毁了自己积累的仁德。当我们积极为救助他人的同时,可能忽视了身边的家人与朋友,譬如:常常欠缺忍让,斗嘴生气,怒从心起,不愿谅解和宽恕,甚至还记仇怀恨等。

    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善与恶的选择……小善虽小,正如涓涓细流,清澈甘甜,沁人心脾;小恶虽小,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如链式反应,一个小小的“原子核能”却可以升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且威力无比。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成大善者,须拘小节。

    从善如流,必守心志。现实生活中,善狼总比恶狼瘦小羸弱,前者常常在世间四处碰壁,而暂时压制住的恶狼,也在一旁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东山再起、重登王座。

    扬善惩恶,辨别是非。当今善与恶的边界愈发模糊,人们已沉浸在喧嚣纷扰的尘世中不断追逐,一切的一切都幻化为人们迈向“成功”的渠道,已俨然成为一种新潮流。兵不厌诈、无毒不丈夫,竟成为了今日商业不择手段的借口。再者,“人肉搜索”难道真的就是惩恶扬善的正义?一些网络红人的流行,不正是炒作者利用人们病态的审丑观?倘若世界的善恶美丑也变得模糊不清,生活在这一片混沌之下的人们又将如何行善?分清是非,还原本晶莹剔透的灵魂。因此,我们要一起建造一艘诺厄方舟,当恶的洪水袭来之时,带上善狼,一起开创一个新纪元。方舟上的乘客有爱、希望、宽容与真理,使人们的内心的混浊得以洗清,灵魂得到救赎。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容易做出抉择,站在分岔口的我们,或左或右,或焦虑或无奈,但无论选择有多么艰难,请带上善狼,无愧于心地踏上未来的征程。

二.圣经对于善恶抉择的教导

    梅瑟对以色列各支派子民清楚宣告说:“你看,我今天将降福和诅咒,摆在你们面前:如果你们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就是我今天吩咐你们的,你们必蒙降福;如果你们不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离弃我今天吩咐你们的道路,去跟随你们素不相识的其它神祇,必遭诅咒”(申11:26-28)。“生命与幸福,死亡与灾祸,都摆在你们面前,一切都有赖于你们的抉择”(申30:15)。

    在德训篇中也这样教导:“如果你愿意,就能遵守上主的诫命;你是否忠信,完全在于你的自决。上主在你面前,放置了火与水,你可任意伸手选取。生死善恶,都摆在人面前;人愿意什么,就赐给他什么。因为,上主的智慧,广大无边;祂无所不能,无所不见。祂的眼睛注视敬畏祂的人;祂洞悉人的一切行为。祂从不吩咐人作恶,也从未准人犯罪”(德15:16-21)。

    不论是申命记还是德训篇都在告诫人们,天主已把火和水……生命和死亡,善与恶,都摆在人们面前,任其选择。当然,我们要学习圣经历史中的典范人物,作为正确选择的榜样,加以借鉴。

    基督的道路“导入生命”,它和“导入丧亡”的道路正好相反(玛7:13)。福音中两条道路的比喻是教会常讲的教理。这表示伦理的抉择为我们的得救很重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生命之路,另一条是死亡之路;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应当服从基督的教导,并忠实地将其生活出来。如果我们能真正活出基督的教导——“弃恶扬善”,其他人看到我们为基督所作的见证,就会归光荣于天主,奔向美好人生。

    主耶稣更好地诠释了法律,祂并没有废除法律,反而更清楚地向我们解释法律的意义。祂直接进入法律的中心点,谈到法律对人的要求。主耶稣所强调的是怜悯,而不是法律形式上的细节;祂所强调的是爱,不是具有破坏性的小细节;祂更强调的是积极投身的关系,而不是所禁止的行为。主耶稣的到来使法律和先知得到满全,给人们呈现出旧约法律的富饶。因为祂看到当时宗教领导人——法利塞人的盲目,他们错误地诠释法律,给人民增加宗教生活的负担。祂要求人们有一颗皈依的心,以便能够更深一层地去活出信仰的要求,而不只是外在敷衍地遵守法律。

   信仰和生活是一体的两面,我们信仰真诚与否完全会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仰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生活出我们信仰的教导,那么我们就像那些经师和法利塞人一样,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我们只是在做一些表面功夫,完全不能活出信仰的深度。这样的信仰只不过是骗人骗己罢了,完全毫无意义。

    基督的教导是否会帮助我们做出门徒性的生活抉择呢?基督徒并不需要介入任何大型宣传活动,更不需要在社会上挑起人们的情绪以便进行改革。然而,基督徒的生活必须显示出,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不能没有天主的。我们要自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非常明确地把主耶稣放在生命的中心点呢?我们的真诚有多深?我们的爱有多广?我们的敬拜有多真?这些问题都是热心的基督门徒所该经常自问的。

三.在基督内我们的灵性生命得以成长

    先知依撒意亚说:“他们将被称为正义的橡树,上主为光荣自己所种植的园地”(依61:3)。圣经用这天然的生物为比喻,使我们可以更明白超性生命的奥妙道理。圣伯多禄和圣保禄两位宗徒都分别强调说:“你们应如初生的婴儿贪求属灵性的纯奶,为使你们靠着它生长,以致得救”(伯前2:2)。“你们要在爱德中持守真理,在各方面长进,而归于那为元首的基督”(弗4:15)。

    地上的生物,就是至小的生命,也不是人的智慧与技能所能生产制造的。因为无论植物,或是动物,全要靠天主所赐的生命才能存活。所以人心内灵性的生活,更必须有天主所赐的生命才会生发,人若“不重生,”一定不能领受基督来要赏赐的生命 (若 3:3) 。生存之理,既然如此,成长之理,也是如此。植物发蕊,苞芽,开花,结果,都是天主使然,天主发出能力,使种子“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谷 4:28)。先知欧瑟亚论到以色列时说:“上主对以色列将如甘露,她将开花如百合,扎根如白杨;她的枝条必要茂盛,她的秀丽就如橄榄树,她的芬芳就如黎巴嫩的馨香”(欧14:6-7)。

    耶稣教导我们“想百合花怎么生长”(路 12:27) 。树木花草之所以能生长,并非因它们思虑、付出和劳作等,乃是因为得到天主所赐供养生命的能力。我们灵性生命的成长,也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所可以成就的,就如一个孩子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或思想使身体长大成人一样。花草树木转向日光,便可增加美丽,我们也当转向正义的太阳,使天上的真光照耀我们,以致我们的生命可以循着基督的芳踪向前发展。

    耶稣更深入地讲到:“你们要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正如枝条若不留在葡萄树上,凭自己不能结果实,你们若不住在我内,也一无所能。……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作”(若15:4-5) 。为此,我们必须信靠基督,才可充满活力,才可有所作为,正如枝条要靠树干,才可开花结果。离开了耶稣,就没有超性生命,就没有抵制诱惑的能力,也不能在恩宠与丰厚的生命中健康成长。

    我们要在恩宠中成长,才得喜乐。我们的成就,全在乎与基督相连。并且,我们知道必需天天与主沟通,时时与主交往,这样才会生长在恩宠之中。“基督是我们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希12:2)。我们一生的行程,从开始到最后,一路之上,步步都必须与基督同行。踏入这样生命之路,既安全可靠,又富有意义。

四.在基督内生活,就是翕合主旨、不断祈祷和践行圣言

    达味圣王曾这样颂赞说:“我常将上主置于我的眼前,我决不动摇,因他在我右边”(咏16:8)。我们当将身心完全献给天主,事奉他,听从他,并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们的救主,遵行凡他所吩咐的。我们归属基督,是藉着信德一面奉献,一面接纳。所要献出的,包括我们心灵,我们的思念,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侍奉,我们的服务,我们的一切。所要接纳的,包括圣经的教导,上天的祝福,各种的磨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生活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变故。

    尤其在每天清早,第一件事,就是把我们自己奉献和交托于慈爱的天父,可以这样恳谈:“天父啊,求祢接受我,使我完全归属祢。我把所有的计谋,排列在你的足前,愿祢今天用我为你服务。求祢住在我的心里,使我一切的工作,都能有你主持。”当然,也可以依照传统这样说:“我们天上的慈父,你保佑了我一夜平安,又赐给我今天的生命,我诚心地感谢你。我把今天的思想、言语、行为和一切灵魂肉身的困苦全献给你,为悦乐你的圣心,为补赎我的罪过,并为结合耶稣在弥撒中祭献自己的一切意向。恳求你看耶稣的功劳,使我们躲避一切罪恶,全随你的圣意。阿们。”

    教宗方济各在5月24日强调说:“基督徒需要祈祷!需要一个勇敢、奋力争取和持之以恒的祈祷,而非流于形式的祈祷!”因为祈祷奉献,是我们基督信徒每天当行的功课。藉着每日的早祷把一天的精力献给天主,把我们一切的计划交给天主,一切都要随从天主的旨意而行。如此,日复一日,不断坚持,给信仰注入活力,快乐充实,行事为人自然而然地就肖似基督,真爱流露于外,见证美好福音,潜移默化地就与基督合二为一了。

    在基督内生活,就是翕合主旨、加强祈祷和践行圣言的生活。我们不一定要有狂欢大喜的感觉,但必须有稳固坚忍、喜乐恬静的信靠和依赖。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不在自己,乃在基督内:我们的软弱要与他的强壮结合,我们的愚拙要与他的智慧结合,我们的怯懦要与他的全能结合。故此,我们不可专靠自我,只求己利,应当仰望基督,效法祂的仁爱,祂的善良,祂的谦卑以及他的牺牲和付出。正如教宗方济各在6月4日和2日的推文所强调的:“基督引导我们越来越走出自我,奉献自己为他人服务”。“世界驱使我们追求成功、权力和金钱;但是,天主则激励我们寻求谦逊、服务和爱”。

    勤读圣经,汲取营养。我们要信靠基督,热爱基督,追随基督,师法基督如何克己,如何谦卑,如何宽恕,如何圣善,如何有无可比拟的爱,这是我们基督信徒所应当沉思默念的题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忠实于基督?我们是否能庄重、勇敢地表明我们自己的信仰?教宗方济各也曾劝勉说:“我们不可以作“兼职”基督徒!我们要尽力在每时每刻活出我们的信仰”。一个按照福音生活的人,就是不断抗拒自私,实行真爱。因为“福音的讯息就是宽恕与平安,喜乐与服务,牺牲与奉献,这一切都是源自天主的爱”。

    耶稣基督教导说:“你们要住在我内,”这句话有安息,稳固,笃信的意思。他又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吧!我要使你们获得安息”(玛11:28)。达味劝勉说:“你该信赖上主,致力行善,你必安居乐土,享受康宁”(咏37:3)。这话也具有同样的意思。先知依撒意亚更阐明:“因为吾主上主,以色列的圣者这样说过:“你们的得救是在于归依和安静,你们的力量是在于宁静和信赖”(依30:15)。然而,在基督内的安息,并不是坐着不动,因救主在召人得安息的话中,也吩咐人劳力,他说:“你们当背起我的轭,跟我学习吧,因为这样你们就必会得享安息”(玛11:29-30)。凡心里越信赖基督的,就必会良善心谦,也必会更加殷勤地为主做工、为主做证。

    人的思想,若专注于自我时,就离开了基督,拒绝了生命的源头。所以魔鬼尽力要诱移人的视线偏离救主,俾可阻止人与基督联络。属世的享乐,生活的忧虑和艰难,别人的错误,自己的过失和缺欠——这一类的事,都是魔鬼所要我们注意的,我们不可中他的诡计。魔鬼也常想诱惑一般忠实殷勤和献身于天主的人,要他们注意自己的过失和软弱,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与基督隔离,魔鬼就可以得胜了。所以,我们不应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忧惧自己能否得救。这样的心理都足以使心灵远离能力的泉源,应当将心灵完全交托给基督,且信赖祂;思念基督,宣讲基督,使自己在基督里融化,丢开一切狐疑,铲除一切畏惧。与此同时,我们也该和圣保禄宗徒一起说,“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我现今在肉身内生活,是生活在对天主子的信仰内;他爱了我,且为我舍弃了自己”(迦 2:20)。并且,我们还要勇敢地宣认:“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罗8:35-37)。

五.在基督内构建和谐圆融的美好生命

    在圣经中,依撒意亚先知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场景:豺狼和羔羊要一起牧放,狮子要如牛犊一般吃草,尘土将是大蛇的食物(依65:25)。这是一种何等美好和壮观的景象?这应该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和谐境界吧!

    由这点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问题: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团体、一个和谐的国家、一个和谐的社会的基础不是经济,当然更不是金钱,它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对神——天主的依赖,或者说是对天主救援的一种等待。这种信仰或是对天主的依赖,或是对天主救援的一种等待是向每个人发出的,也即是向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发出的,只要每个人都去回应天主的这个邀请,和谐并不是困难的。在芸芸众生当中,因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期待,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仰,人们所以能够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再把自己局限在个人的圈子内,而能走出自己,走向对方,走向天主。

    在福音中,记载耶稣给予“十个癞病人”治愈的同时,也向他们发出了一个邀请。但是,他们太想痊愈了,竟然忘记了耶稣的邀请。可能是那九个犹太人觉得耶稣和自己是同宗族的,不需要太客气,所以也只有那个撒玛黎雅人回应了。这是福音带给我们的一个讯息:要懂得回应——感恩。或许犹太人觉得天主是他们的主,主理所当然地该当帮助他们。就像儿女向父母提出要求一样,父母就该满足儿女的要求,父母答应后儿女从来不用说谢谢。也许我们就是如此掉进了一个怪圈之中,慢慢失去了感恩之心。即便是说了谢谢,大概也常常是言不由衷。

    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社会,失去了感恩之心时,他会变得无限的贪婪,欲望也成了无底洞,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也只是利用和被利用;进而也会失去对天主的信赖,期待天主的救援也将成为一种表面的形式,和谐也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中出现。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着幸福,每个人又都期望着自己的成功,可能这期望太大了,以至于让人变得太自私,不再知恩图报,不再去想着别人。其实一个人要是真正的爱自己,他就该懂得“爱天主爱人”,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最后,让我们铭记主基督的亲切教导:“你们因我的名求什么,求吧!必会得到,好使你们的喜乐得以圆满”(若16:24)。

后记:

    我们要珍惜和敬畏生命,从正面来说,体现为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爱己及人的意识。人们往往都是爱自己的,但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来说,还必须关爱他人。一个人要在感受体验自己的苦乐的同时能够感受体验他人的苦乐,培养起同情他人、同情生命的能力,做到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消极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教导,积极的要求是——“己之所欲,必施于人”的基督精神。如果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在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时也意识到他人也是与自己一样的存在的主体,并且都是“一家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同属一栈,共属一牧”。这样就能够尊重他人,绽放生命的辉煌。

    对生命的尊重,消极的一面是要克制自我、理解他人,积极的一面是能够帮助他人、有益于他人。更进一步,还应当能够从对他人的关爱、尊重中获得愉快、获得自我的肯定,即所谓“助人为乐”也。珍惜和敬畏生命,从反面来说,就是对于伤害生命、毁灭生命现象的畏惧和反对。这种意识维护生命的正当权益、正常存在,阻止、制止对于生命的任何伤害。

    作为基督徒的我们,要常常效法基督,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择善而固执,并藉着热诚祈祷,真诚分享,爱心奉献,弘扬福音,拓展教会,造福大众!

本文标题:特稿:在基督内生活——追求圣善,勤勉祈祷,奉献爱心,缔造幸福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