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生活与信仰孟建明打开了话匣子:我今年53岁,高中毕业,1982年冬与小我两岁的高卫萍结为夫妇。结婚还不到一年,1983年9月28日开车拉石膏途中发生了车祸,受伤严重,经过54天的治疗仍然不能下床。
她像秋来叶黄,冬来雪降的多变季节,也像风去云来,雨去天晴自然的无常。世间无常,人也无常。人总难免红尘世俗的纷扰,社会风尘侵蚀。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
农忙时,召集大家主日天在她家聚会祈祷;冬闲时,通知三队、四队、邻近村教友在她家读圣经、学唱圣歌、通功念经。这大概就是教会提倡的基督徒基层小团体吧。
九一年冬,孩子还没断奶,学校要求每个星期三晚上对全体教师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六点半至八点半。学习结束时,大雾早已升起,五米之外已看不见街灯和偶尔过路的车灯。
1889年,田家井已建成稍具规模的教堂———若瑟堂,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5月)被日军烧毁,后来成为生产队仓库,1982年冬归还教会。
腊冬清晨的乌海,气温虽降至零下19度,可广场上灯火通明,人流如织。从人们的气质,我看到了乌海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1940年冬,年长的汪院长两次脑充血,难理院务,申请辞职。次年四月,苦修会罗马总部同意他的辞职,并升格神乐院为自治隐院,后又选举中国会士李博岚神父为院长,继续发展会院。
2011年冬,寒风刺骨、飞雪飘飘,我在太原开往岢岚的列车上遇到了88岁高龄去崞阳传教的李神父,在李神父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不仅众多冷淡的教友开始热心,还增添了新教友300余人,这是李神父辛勤播种结出的累累硕果
这次灾难经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后才有所好转,但当时城市中尸骨遍地,惨不忍睹。此时,教会成为城市的拯救者,他们不仅为幸存者提供生活帮助,也将死者的尸骨收纳进教堂,希望能让更多的孤魂野鬼找到最终的归宿。
12月30日,就在飞往香港的两天前,陆伯鸿在家中收整行装时,想到难民中还有很多人未穿上棉衣,一批棉被和冬服还堆在学校仓库内等待发放,他不顾战事纷乱,毅然乘车出门,不料刚跨进停在门口的汽车,便被两名伪装成卖橘者的持枪人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