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河北神哲学院有关的两位先辈
2008-11-21 11:06:11 作者:刘忠超 来源:信德报(总第356期)
汪类思院长
2008年9月,河北神哲学院开始了新学期,教务主任送修士人手一本《学院课程介绍》,这也是神哲学院课程日益正规化的一本纪念册。打开首页,在介绍神哲学院时提到:神哲学院所处地点乃是圣母神乐院的会所。圣母神乐院是什么?和熙笃苦修会有联系么?现在还有神乐院吗?神乐院怎么样了?曾在这里生活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1098年,法国东部有一个名叫熙笃(Trappist)的地方,原属于本笃会的乐伯(Robert)、圣雅伯里(Alberic)、德范(Stephen)等20余位会士建立会院,成为早期的熙笃会,也称严规苦修会。我们每年8月20日庆祝的伯尔纳多(院长圣师)就是在1111年加入这个修会的。熙笃会士们远离人世,向往简朴,劳作、祈祷和默观诵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繁荣,到今天全世界共有熙笃会男修院百座,女修院68座。
熙笃会士来到中国的时间是1883年(清光绪九年),初来者是厄弗冷(Ephrem)神父及一位会士,选定的会院地点是河北省涿鹿县杨家坪,一个距北京“二日路程”的村庄。会士相继远方而来,人数愈渐增多,三年后成为正式苦修会隐院,此苦修院又名神慰院。
受正定代牧区文致和主教邀请,苦修会罗马总会长同意在正定南约10华里处建第二处会所,作为杨家坪隐院管理的二级隐院。该地教友热心虔诚,交通又便利,环境优美,实是良好场所。
神慰院当时的院长正是这篇文章的主角汪类思院长。对于他的资料,笔者手头不多,只知道他生于法国里昂,后来华担任院长。他亲自勘察正定会院地形,并派遣建筑专家来此帮助建设。会院于1928年建成,他又命其名为“神乐院”,可喜可贺,首批会士36位随即到达。1928年4月29日,汪院长宣布即日起神乐院开始全守会规。
神乐院占地面积很大,包括今日的神哲学院、果研所和前进村(本笃庄),他们建筑了房舍、酿酒地窖,还有一大片葡萄园。为抵抗水灾,又在会院以北建筑长堤,但尽管如此,仍难逃水灾和炎热的天气。既谓苦修,则必有过人之处,再加上汪院长又重视会规,会士们守规十分严格,其苦修场景略想可知。夜晚会士们须穿着全套会衣就寝,非常注重祈祷的他们要半夜两点起床,且要在闷热得使人窒息的小堂中念两小时的夜课。睡眠不足,再加之烈日下劳作,苦累连连,连汪院长称他们为“豪杰之至”。
1940年冬,年长的汪院长两次脑充血,难理院务,申请辞职。次年四月,苦修会罗马总部同意他的辞职,并升格神乐院为自治隐院,后又选举中国会士李博岚神父为院长,继续发展会院。日军投降后,内战又起,李院长偕50余位会士南下四川。其后又到了香港的大屿山,稳定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此地划归省农科院果研所,部分地产1989年落实给神哲学院。
汪院长与会士们共同劳动,同作克苦,堪为楷模。《省志》也记载:经过会士们20余年的改造,此地2000多亩沙滩建设成为1253亩耕地。会士们为纪念汪院长在创建、兴建会院的恩德,立纪念碑于院中,此碑虽存院中,但字迹难辨。
今年也是苦修会士来神乐院80周年,一并纪念之。
文致和主教
在神哲学院院内还有一座石碑,是为纪念我们上文提到的正定代牧区文致和主教。碑额书“百世流芳可钦可敬”八字,碑文为:文主教方济各,正定教区代牧。前曾惠聘西督苦修士来此,予以田产,永建本院,且一生至终对于院内修士特别表示爱护。悲夫!于一九三七年拾月九日竟偕总堂忠勤理事夏司铎、本院会士雷司铎暨他司铎、会士等六位同罹于难。谨勒贞铭,用志哀悼,藉表报德永念云。
文致和主教(Hubertus Schraven),1873年10月生于荷兰,1899年成为遣使会司铎,后来华于1920年担任正定代牧区主教。苦修会的成立,得益于文主教的邀请,并提供会院场地。
他为苦修会曾提供了三块土地任选,第一就是正定南滹沱河与其支流形成的汀洲之上,故称河滩。第二块为正定以北的桥寨,第三块在元氏县境。汪院长与文主教商议后,选择了最前者。
地点既定,文主教又号召当地教友捐款捐力,教友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输,此后会院建成,圣堂中的圣礼灯已开始放射光明,会议厅、饭厅、寝室等共五十多间亦已竣工。
会士在修期间,文主教多次前来表示关爱,深受会士景仰,会士都为拥有这样一位牧者而自豪。
然而,坎坷命运多舛,日军于1937年10月8日侵入正定县,次日三次进入主教堂中,为保护在堂内避难的女青年免于受辱,文致和主教及6位神父被日军抓走杀害。是次惨案,外籍神职人员及信友,连同看门人,共有10人遇害,教堂内财产洗劫一空。后来,天津文贵宾主教署理正定代牧区。11月16日,文贵宾主教与日方交涉,清查此事。案情明朗,日本军官在教会神长信众面前俯首认罪,并承诺予以赔偿。文贵宾主教于大堂举行大礼追思弥撒。数月后,大理石碑刻成,该碑高二公尺、宽一公尺,下有石柱,上有石盖,碑文以中文、拉丁文刻成,提及被害人芳名及被杀日期,并书“善牧为养舍命”六字,该碑现今仍矗立于正定县城内。
神乐院苦修会士也深感痛惜,遂亦树立石碑于院中,此碑仍存于河北神哲学院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