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选出祈祷来作为分享的主题,仅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祈祷的次数及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充分的准备,在方式方法及思想上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清晰的目标。
当大家都积极起来的时候,同样的目标会因着不同的方式而带来不同思想的碰触与激化,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如何让这个沉睡的堂区活跃起来并保持和谐,他需要把握这两代人之间的平衡。
圣体圣事是我们信仰的总纲和综合,我们信仰的一切道理,几乎都包含在这件奇妙的圣事中了,正如初期教会的一位教父所说:“我们的思想方式与圣体圣事相符合;反过来说,圣体圣事也坚定我们的思想方式”(教理1327)
这样,我们就会找到新的能量,和与祢真正地合而为一,祢的能量就成为我们的能量,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祈祷、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的人生,就会完全与祢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人最希望福禄双全或享齐人生之福;若把这种思想移到宗教信仰上,就成为今生享尽一切物质的快乐,来生更能直上西天享福。这种两全其美的想法,似乎不存在耶稣的福音精神中。
有时会有很长的讲道,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但是,请记住,宣讲者必须讲一个思想、一种感觉以及一个使人行动的召唤。超过八分钟,宣讲就开始变得模糊,人就无法理解。
一、从佛学理论和佛教教义的角度阐述爱国救亡的道理止恶、向善、遏制欲望是众多佛教宗派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国佛教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思想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于敌手。
历史向我们显示,活泼的信德和敌对的宗教迫害是基督徒在第一个千年的明显标志;第二千年来临时,强烈地神学争论和逐步形成的分裂成了其标记:1054年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稍后大约500年之后,
问:和平具备神学和启示的幅度,是什么意思呢?答:别忘记,对我们基督信徒来说,耶稣基督就是和平。祂来击溃每一座高墙和所有分裂,唯有靠祂的名才能真正缔造和平。
相反的,人民的领袖把救恩贬低为遵守那些由他们的智识和神学狂热所制定的613条法律。教宗说:他们不相信慈悲和宽恕,反而相信祭献。他们相信有条有理、一清二楚。这就是拒绝救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