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第九讲 圣体圣事(一)


2010-01-04 10:01:33 作者:罗晓平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0年1月1日,1期(总第396期)

   各位教友:光阴似箭,我们告别了过去的一年。在新年的开始,我们又相会在礼仪漫谈这个栏目,这次我给大家奉献的题目是至圣圣体圣事,这是我们整个教友生活的泉源与高峰。在以后的讲座中,我们将一步一步来挖掘圣体圣事属神的宝藏,认识这个信德的奥迹。

一、圣体圣事是七件圣事的中心,是教友生活的泉源与高峰

    圣体圣事是七件圣事的中心。圣洗赋给人一个超性的新生命,就像本性的生命需要食物一样,同样这个超性生命也需要由圣体圣事获得滋养。圣洗与坚振所赋给人灵的神印,给与人参与弥撒圣祭领受圣体圣事的权利。在人犯罪堕落,失掉超性生命后,需要和好圣事起死回生才能领受圣体神粮。借病人傅油圣事,耶稣来到我们心中作我们旅途上的帮助,偕同我们克服病痛的苦难。神品圣事赋予司铎延续圣体圣事的权利,使耶稣的体血永存于人间。婚姻圣事象征耶稣与人灵借圣体圣事所有的爱的结合。所以,一切圣事都与圣体圣事密切相关,以其为中心。
    圣体圣事是教友生活的泉源与高峰。圣体圣事是我们过教友生活的动力,我们每天的祈祷生活,每天的本分工作,每天的爱德工作的力量来自我们所领受的圣体。我们也带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每主日回到主的面前,在参与弥撒时,把这一切当做祭品连同饼酒奉献给主,领受主的圣体。
    圣体圣事是我们信仰的总纲和综合,我们信仰的一切道理,几乎都包含在这件奇妙的圣事中了,正如初期教会的一位教父所说:“我们的思想方式与圣体圣事相符合;反过来说,圣体圣事也坚定我们的思想方式”(教理1327)

二、圣体圣事的富饶:对圣体圣事不同的称呼

    教会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史上,用许多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圣体圣事。不同的称呼,就像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一块蓝宝石,欣赏它从各个角度发出的灿烂光辉。我们下面根据新教理(1238—1332)来简要说明这些不同的称呼:
(一)、新约中出现的几种称呼:
    1、主的晚餐(格前11:20):这是圣保禄宗徒曾用的称呼,中文叫圣餐。这样称呼,是“因为这圣事连接着主在受难前夕与门徒一起享用的晚餐;借此我们预享那在天上耶路撒冷的羔羊的婚宴”(教理1329)。
    2、掰饼(宗2:42):这样称呼,是因为主耶稣以主人的身份,多次祝谢并把饼掰开,分给众人,他刻意地在最后晚餐中这样做了。他复活后,门徒就是因这动作而认出他来,初期基督徒也用这个说法来称呼感恩聚会。他们藉着分饼来象征:凡分食同一个掰开的饼——基督——的人,就是进入与他的共融中,并在他内形成一个身体。
    3、从天上降下的食粮(若6:50):把感恩礼中的食品与以民在旷野中吃的玛纳相比较,这样指出它是天主的恩惠,是人生命旅途中所需要的生命的食粮。
    4、神粮、神饮(格前10:3-4):指出感恩礼的食粮和饮料有从天而来的性质,它与普通食物有别,它是属神的食粮。吃的人需要有相称的伦理生活。

(二)、教会历史中出现的几个不同称呼:
    1、感恩礼:这是教会很古老的称呼,在早期的很多教父著作中出现。后来中世纪的神学家如圣多玛斯等也用这个称呼。现在我们天主教常用这个名字,我们的弥撒经书《感恩祭典》,也用这个古老的名称。新教理解释说:“因为这圣事是向天主谢恩的行动”这个圣事主要的意义并非赎罪或奉献,也非求恩,而是为已领受的恩惠感谢天主:感谢天主的创造、救赎和圣化工程。
    2、感恩聚会:这样称呼,因为圣体圣事是在教友聚会中举行,这是教会的有形表达。
    3、主受难与复活的纪念:它是基督生命、苦难、和复活的纪念礼。“你们应这样行,来纪念我”(路22:19)
    4、神圣的祭献:因为它是救主基督的唯一祭献的实现,并包括教会的奉献。也称为弥撒圣祭、赞颂之祭、属神的祭献、圣洁的祭献,因为它完成并超越旧约的一切祭献。
    5、神圣的礼仪:我们在这里找到教会整个礼仪的核心及最深刻的表达。
    6、共融(领圣体):主的圣体是天使的食粮,天上的食粮,常生之药,天路行粮。我们结合在基督内,分享他的体血,与基督和其他信友成为一个身体。(教理1331)
    7、神圣的弥撒:这样称呼,因为这实现救恩奥迹的礼仪,在结束时派遣信友,好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福音的教导。(教理1332)
    我们透过以上圣教会对圣体圣事不同称呼的分析,我们真的觉得它是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就让我们透过以后圣体圣事的讲座,来认识它发出的每道亮光,让它来照亮我们的生命,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本文标题:第九讲 圣体圣事(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