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近方能服务」方面,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堪为典范(参阅:路十33-34)。恐惧和偏见令我们从远处观望他人,不敢加以亲近,或是怀著爱服务他们。
接下来,教宗便以“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比喻为参考,从个人、社会、政府的层面,就如何通过对话、相遇、互助、关爱等过程和方法,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符合人性的世界而做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2003年10月19日,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圣伯多禄广场为德肋撒修女主持了册封真福礼,称她为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典范。
因为有天主,他们一路上都能遇到善心的撒玛黎雅人。他们在祈祷中向天主倾诉自己的希望。多少本圣经、福音、祈祷经文和玫瑰经,陪伴着移民走过荒野、河流、海洋和各大洲边境!
我们应效法「善心的撒玛黎雅人」,俯身在如此忧烦的人面前,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实际上支持他们。
面对遭遇天灾人祸者,我们都应做其近人——耶稣称赞的那位善良的撒玛黎雅人。(路10:25-37)我们捐献帮助的是临在于灾民身上的耶稣。
我愿意公平地说:叙利亚陷入战争十二、三年了,也门战乱也有十多年;想想缅甸、可怜的罗兴雅人,他们满世界流浪,因为他们被赶出故乡。战火四起,拉丁美洲有好几个热区!
第七天:在合一中行走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路十25-37)谦虚的与主同行,意味着与所有为正义及和平奋斗的人团结合一。走向合一不止包含个别教友,也包括各个性质与使命的基督徒团体。
十个麻风病人都因着他们的信心得了洁净,九个得着身体的医治后便走了,只有这个外族的撒玛黎雅人回来感谢主。信仰是天主的恩典在人身上的彰显,不是人自己的功劳或成就。
他的福音是为向外邦人福传而撰写;“好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耶稣对外邦人信德的赞美(路4:25-27、17:11-19)等,都只出现在路加福音的记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