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服事最卑微者的圣人


2018-09-05 09:36:06 来源:梵蒂冈中文网

    两年前,加尔各答的德肋撒修女被册封为圣人。教宗方济各称她为穷人的母亲和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9月4日是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被册封为圣人两周年纪念日。当时的封圣大典在圣伯多禄广场由教宗方济各主持,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万名信友参礼。教宗称赞德肋撒修女藉著款待和维护人的生命,总是乐于服事众人;她是穷人的母亲和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教宗在那个机会上推崇德肋撒修女“努力维护人的生命,俯身照顾那些虚弱、被遗弃在街头等死的人,认出天主赋予他们的尊严;她告诫尘世的权势者们,必须在他们所制造的贫穷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行。对德肋撒修女而言,慈悲有如盐,给她的每项善工添加味道;慈悲有如光,照亮那些处在黑暗中的人,他们甚至无力再为自己的贫穷和痛苦而哭泣”。

    “今天,我向全体义工界推荐这个女性和奉献生活者的典范:愿她成为你们的圣德模范!愿这位不知疲倦的慈悲善工者帮助我们日益懂得,爱是我们行为的唯一准则;爱不求回报、不受各种意识形态束缚;爱的对象是所有的人,不分语言、文化、种族或宗教。”

从斯科普里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1910年8月26日生于斯科普里(Skopje),现今马其顿共和国首都的一个阿尔巴尼亚天主教家庭,原名依搦斯‧龚莎‧波雅舒(Anjezë Gonxhe Bojaxhiu)。依搦斯18岁进入洛雷托圣母传教女修会并于1928年前往爱尔兰。一年后,她被派到印度传教。

    年轻的依搦斯修女1931年发了初愿,取名玛利亚·耶稣圣婴德肋撒,因为她热爱里修的圣女小德肋撒。在随后将近20年中,她都在修会办的学校为富裕家庭的女学生教授历史和地理。学校位于加尔各答东部的恩塔利(Entally),后面就是莫蒂希尔(Motijhil),印度最大的贫民窟之一。

“第二次召叫”和创立仁爱传教女修会

    这个现实状况使依搦斯修女萌生离开修院,为穷人中最贫穷者服务的想法。德肋撒修女日后回顾当时的情形说,她于1946年9月10日的夜晚感受到“第二次召叫”。那个夜晚,她在开往大吉岭(Darjeeling)的火车上亲身接触到极为贫困的处境,内心再次听到被钉十字架的耶稣的呼喊:“我渴!”这句话“我渴!”便成了德肋撒修女灵修生活的座右铭,而且写在日后成立的仁爱传教女修会的每个会院和每个圣堂内。

    1948年8月16日,依搦斯修女离开恩塔利会院,换上当时印度最贫穷妇女穿的白底蓝边的莎丽,后来这身莎丽便成了仁爱传教女修会的会服。从那时起,依搦斯修女便展开她全心服事穷人的新使命,并改名为德肋撒修女。

    1949年3月,德肋撒修女的一个学生加入了她的使命,为成立一个新修会奠定了基础。新修会正是以照顾“穷人中最贫穷者”和所有被社会排斥的人为使命,效法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过简朴的生活。这个修会于1950年10月7日获得教区承认。

效法圣母,服事穷人中最贫穷者

    在仁爱传教女修会的神恩中,包含特别敬礼圣母玛利亚的两个幅度。首先效法圣母往见依撒伯尔,帮助年迈有需要的表姐,“服事穷人中最贫穷者,不求回报”;其次,敬礼圣母圣心,效法圣母的德表,尤其是她的谦卑、静默及深切的爱德。

修会的扩展

    1952年8月22日,新修会并成立了临终者之家,照顾被医院拒之门外的众多病人。1953年,为接纳这个修会日益增加的新修女,加尔各答总教区腾出新住宅供德肋撒修女使用。这个会院至今仍是仁爱传教女修会的母院。随著修女人数的增长,新修会创办的服务中心和工作范围也在增加:从麻风病院到康复者恢复工作能力中心,以及救助被弃儿童或孤儿机构,无所不有。

    1965年2月,保禄六世教宗批准仁爱传教女修会为具有“宗座权利的修会”,并能在印度境外建立会院,扩展爱德工作。之后,修会成立了一个度默观生活的分支和两个在俗修会。1981年还成立了仁爱传教男修会。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与此同时,德肋撒修女的名声传遍全世界,她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机构表扬她“为克胜贫穷和困窘作出的贡献,因为贫穷也能危害和平”。此外,德肋撒修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建立了友谊,两人多次会晤。在这位波兰教宗的支持下,德肋撒修女在罗马开设了3个会院,其中一个在梵蒂冈城国内的圣玛尔大食堂服务。

去世后被提前册封真福

    1997年9月5日,德肋撒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享年87岁。在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意愿下,于1999年7月26日开启了德肋撒修女列真福品程序,比教会规定的5年提前了3年。2003年10月19日,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圣伯多禄广场为德肋撒修女主持了册封真福礼,称她为“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典范”。

本文标题: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服事最卑微者的圣人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