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论调或许会有人说是自我安慰,但面对悲惨事件和命运的我们,谁又有更好的办法呢?在过去的四年里,每次周年祭都是由本堂神父为二叔做追思弥撒,接着会由祖父母带领全家大小举行家祭。
那麽,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正如经上所载∶「为了你,我们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将我们视作待宰的群羊。」
即使基于宗教信仰的理想,聆听天主的召唤,不仅不是一个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责任,反而是最能够满足我们内心对幸福渴望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发现自己是谁,发现我们有什么优点、在哪里可以让它们结出果实,以及可以遵循怎样的途径让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成为爱
我的兄弟们,永远不要厌倦侍奉天主,并按照他的诫命行事,因为没有他,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将受到审判,并将决定谁将得永生,谁要永死。
谁热情地款待了身边的陌生人、弱小者,就是款待了天主自己(玛25:40)。印度的德肋撒姆姆在将路边那些被家人和朋友抛弃的人抬回她们的中心照顾时,她看到了这些人脸上“耶稣基督的面容”。
(玛7:21,23),而“不拘谁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
但它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回答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最终要去向何处?
是谁?以何种方式把第一粒福音的种子播撒在这片信仰贫瘠的土地上,直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呢?
酒酣耳热的加阿耳藐视一切地说:“阿彼默肋客是谁,我们舍根人是谁,我们竟该服事他?……”一番大话空话之后,又气壮如牛地许诺说:只要这百姓交于我手中,就可把这个混蛋除掉!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文,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准备把握在经文中讲话的主角是谁。对体裁与写作格式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读经员更好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