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信仰满足了个人的精神心理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复杂多样的。马克思曾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不久,一群更野蛮的日军来到天主堂大门口,又有数位日军前往若瑟会女修院。
’天主不计前嫌,给予了及时的援助,我猛然抬头,前面出现了一个水泥台,我赶紧爬了上去,人得救了。许玛利亚充满感恩地回忆。许玛利亚的丈夫原地未动地被捂在了砖瓦下面,幸好没有生命危险。
当时我经验到,宣讲的是我,打动人心的,开人明悟的却是天主。每次讲道都是积极准备,内容丰富,但当面对参差不齐的几位听众时,根本就无法把所准备的道理有系统地讲出来,其中滋味只有我自己知道。
《圣经》正是从这位天主的角度来看待宇宙和人。天主创造了宇宙和人。天主造人的时候,和造宇宙不同。《圣经》说天主是按照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人,所以人才有理性、法性和德性,人才会追求真理、公义和圣洁。
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之宝则其余三宝就没有了人生意义。当然,人也不能只是信仰而不去工作。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谁若不愿意工作,就不应当吃饭(得后3:10)。
然而,蕴藏在基督这彻底的自我给予中,同时他也同样从人——基督徒得有完全的“接受”就如他降生接受了人性,与人同居共处,以慈爱和宽恕接纳了同胞——妇孺、罪人和外邦人,基督的接受及给予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他与人相遇
一天,一位新来的教外年轻女实习生在午餐排队时获知我来自北方,饭后未经联系,独自一人来到了三楼高声呼我。当年因为老主教府住房紧张,不论老少都是两位神父住一个房间。
天主教学者耿永顺写到:我个人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在唐朝某年的圣枝主日,某景教神父在讲道,其中有三位中国女信徒,穿着当时的服装,在洗耳恭听这位神父的精彩讲道。这个场景被永久性保留下来。
卡雷尔医生(ALEXLSCARREL)随朝圣团同行,专为护理一名年22岁的女重病人玛利·巴伊,以便在她发病疼痛时,为她注射止痛剂。她是一位晚期的腹膜结核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