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最美好的露德之行
2004-03-11 08:57:10 来源:信德报(第208期)
编者按:一位自诩为不可知论者的年轻医生卡雷尔(A·CARREL)在亲自见证一位垂死病人在露德山洞前,用圣泉淋洒后的几分钟,霍然病愈的奇迹过程中,也同时见证了在他自己心灵的领域里发生的另一个奇迹:从理性逻辑的此岸飞跃到神圣信仰的彼岸,使他重新获得最宝贵的信德,并在他39岁时,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自从1858年2月11日圣母在露德圣山第一次显现给牧羊女伯尔纳德以来,露德便成为我们毕生向往的圣地。怎样才能使我们远在东方的中国教友,最方便地实现朝圣的愿望呢?我提出一条捷径———默观朝圣。让我们踏着卡雷尔医生的足迹再见证一次超自然奇迹给人类留下的真实记录:“一次最美好的露德之行”。
1902年5月26日清晨,一列满载病残者的火车,从里昂出发驶往露德朝圣。卡雷尔医生(ALEXLS CARREL)随朝圣团同行,专为护理一名年22岁的女重病人玛利·巴伊,以便在她发病疼痛时,为她注射止痛剂。她是一位晚期的腹膜结核病患者。当列车在5月27日晨抵达露德后,玛利·巴伊即被送进了当地的圣母七苦医院,因为她的病情正在恶化。经再次体检,一切症状证明她的病情已经到了恶变的最后阶段。一位当地医生名乔鲁瓦的在现场复查了她的病情之后轻声说:“已是临终阶段了,她可能会死在岩洞前的。”鉴于危险已迫在眉睫,并为满足病人的最后愿望,人们把玛利·巴伊抬到了露德圣母岩洞前。她的呼吸越来越短促,脉博已难以觉察,她逐渐失去了知觉。
下午2点,教堂的钟声敲响了。于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朝圣者和一群由担架抬来的病残者聚集在露德岩洞前。卡雷尔医生在玛利·巴伊的担架旁走过时,对一位来自里昂的同事窃窃私语:“假如这位姑娘能康复,我就进修道院去修道。”在接下来的事情发展中,我们将看到的是这位卡雷尔医生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向自我提出了挑战,这便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思维模式的质疑。自诩为不可知论者的年轻学者突然感到内心升起了某种祈祷的冲动,以令人感动的坦率,他冲口而出:“啊!圣母玛利亚!我多么愿意,如同这些受苦的人,相信由于您的缘故,这岩洞的山泉真能治病救人。啊!圣母玛利亚!救救这位姑娘吧,她受了太多的苦。我求您保佑她康复!也求您赐予我信德!”
此刻,义务担架员布朗推着玛利·巴伊的轮椅向岩洞治病的水泉走来。卡雷尔医生的目光发现病人的状况依旧,脸色灰暗,骨瘦如柴的身子与被单下隆起的腹部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水泉边,女护士们不忍按照惯例将她浸入水中,只是轻轻地在她的腹部淋洒了泉水,便又重新将她带回到岩洞前。卡雷尔医生穿过人群来到玛利·巴伊身旁,这时快到下午2点半了。他感到她的模样已有了微妙的变化,灰暗的气色不复再现。“这是我的错觉吗?”绝对理性主义的卡雷尔医生自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应该把它记下来。”他掏出钢笔,在袖口上写下了观察时的钟点:下午2点40分。
忽然,卡雷尔惊呆了,他看到病人腹部隆起的被单正在瘪下去。他不敢相信,连忙招呼在旁边的乔弗莱医生。“啊!真是的,好像缩小点了。”乔弗莱说。此刻正是下午3点,教堂的钟声又敲响了。几分钟的时间,病人的腹水似乎消失殆尽。卡雷尔陷入了极度的思想混乱之中,一刹那间,他对自己以往缜密的思维体系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他已不能按原有的方式思考。正如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他感到自己处在上天与下地,此世与彼世,神圣与世俗的交汇点上,处在与理性逻辑相对的信仰之岸———在这一崇高的界域里,那些尚无精神准备,循着偶然事件而来的人,无疑会感到晕眩。
玛利·巴伊重又被带到医院,住进无玷始胎圣母病房。一眼望去,她的形容变化是惊人的:她坐在病床上,虽然消瘦,却富有表情与生气,双眼炯炯有神。两颊已微微泛红。“大夫”,她开口道,“我感到自己完全好了,好像已经能够下地走路了。”卡雷尔医生给她诊脉,每分钟80次很稳定,呼吸正常,胸部缓慢而有规律地起伏着。两位当地医院的医生走进了病房,来为玛利·巴伊做体检。他们的结论是:病愈。玛利·巴伊洋溢着一种安祥的喜悦,这喜悦迅速地传给了所有的人,并从病房里传开去。卡雷尔医生在走出病房时,还在思考着“这太不可思议了。”
当朝圣团回到里昂的第二天,玛利·巴伊便步行来到她原住的圣福瓦医院,使看到她的那些修女护士们惊奇得目瞪口呆,犹如看到圣经中记载的,由主耶稣复活的拉匝禄从坟墓里走出来一样。3个月后,即1902年8月28日,玛利·巴伊进了“仁爱女修会”,终生为病人服务。1937年2月22日,玛利·巴伊修女蒙主召回,享年57岁。
至于卡雷尔医生虽然没有进修道院去修道,没有实践他的诺言,一个出于唯理性思考的轻率诺言;但他却常常回忆起曾引领他走向天路历程的玛利·巴伊。奇迹的奇迹使他重新获得了最宝贵的信德,并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梅乘骏摘录并序(原载1995年8月《新人》半月刊。《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40期全文转载)
自从1858年2月11日圣母在露德圣山第一次显现给牧羊女伯尔纳德以来,露德便成为我们毕生向往的圣地。怎样才能使我们远在东方的中国教友,最方便地实现朝圣的愿望呢?我提出一条捷径———默观朝圣。让我们踏着卡雷尔医生的足迹再见证一次超自然奇迹给人类留下的真实记录:“一次最美好的露德之行”。
1902年5月26日清晨,一列满载病残者的火车,从里昂出发驶往露德朝圣。卡雷尔医生(ALEXLS CARREL)随朝圣团同行,专为护理一名年22岁的女重病人玛利·巴伊,以便在她发病疼痛时,为她注射止痛剂。她是一位晚期的腹膜结核病患者。当列车在5月27日晨抵达露德后,玛利·巴伊即被送进了当地的圣母七苦医院,因为她的病情正在恶化。经再次体检,一切症状证明她的病情已经到了恶变的最后阶段。一位当地医生名乔鲁瓦的在现场复查了她的病情之后轻声说:“已是临终阶段了,她可能会死在岩洞前的。”鉴于危险已迫在眉睫,并为满足病人的最后愿望,人们把玛利·巴伊抬到了露德圣母岩洞前。她的呼吸越来越短促,脉博已难以觉察,她逐渐失去了知觉。
下午2点,教堂的钟声敲响了。于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朝圣者和一群由担架抬来的病残者聚集在露德岩洞前。卡雷尔医生在玛利·巴伊的担架旁走过时,对一位来自里昂的同事窃窃私语:“假如这位姑娘能康复,我就进修道院去修道。”在接下来的事情发展中,我们将看到的是这位卡雷尔医生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向自我提出了挑战,这便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思维模式的质疑。自诩为不可知论者的年轻学者突然感到内心升起了某种祈祷的冲动,以令人感动的坦率,他冲口而出:“啊!圣母玛利亚!我多么愿意,如同这些受苦的人,相信由于您的缘故,这岩洞的山泉真能治病救人。啊!圣母玛利亚!救救这位姑娘吧,她受了太多的苦。我求您保佑她康复!也求您赐予我信德!”
此刻,义务担架员布朗推着玛利·巴伊的轮椅向岩洞治病的水泉走来。卡雷尔医生的目光发现病人的状况依旧,脸色灰暗,骨瘦如柴的身子与被单下隆起的腹部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水泉边,女护士们不忍按照惯例将她浸入水中,只是轻轻地在她的腹部淋洒了泉水,便又重新将她带回到岩洞前。卡雷尔医生穿过人群来到玛利·巴伊身旁,这时快到下午2点半了。他感到她的模样已有了微妙的变化,灰暗的气色不复再现。“这是我的错觉吗?”绝对理性主义的卡雷尔医生自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应该把它记下来。”他掏出钢笔,在袖口上写下了观察时的钟点:下午2点40分。
忽然,卡雷尔惊呆了,他看到病人腹部隆起的被单正在瘪下去。他不敢相信,连忙招呼在旁边的乔弗莱医生。“啊!真是的,好像缩小点了。”乔弗莱说。此刻正是下午3点,教堂的钟声又敲响了。几分钟的时间,病人的腹水似乎消失殆尽。卡雷尔陷入了极度的思想混乱之中,一刹那间,他对自己以往缜密的思维体系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他已不能按原有的方式思考。正如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他感到自己处在上天与下地,此世与彼世,神圣与世俗的交汇点上,处在与理性逻辑相对的信仰之岸———在这一崇高的界域里,那些尚无精神准备,循着偶然事件而来的人,无疑会感到晕眩。
玛利·巴伊重又被带到医院,住进无玷始胎圣母病房。一眼望去,她的形容变化是惊人的:她坐在病床上,虽然消瘦,却富有表情与生气,双眼炯炯有神。两颊已微微泛红。“大夫”,她开口道,“我感到自己完全好了,好像已经能够下地走路了。”卡雷尔医生给她诊脉,每分钟80次很稳定,呼吸正常,胸部缓慢而有规律地起伏着。两位当地医院的医生走进了病房,来为玛利·巴伊做体检。他们的结论是:病愈。玛利·巴伊洋溢着一种安祥的喜悦,这喜悦迅速地传给了所有的人,并从病房里传开去。卡雷尔医生在走出病房时,还在思考着“这太不可思议了。”
当朝圣团回到里昂的第二天,玛利·巴伊便步行来到她原住的圣福瓦医院,使看到她的那些修女护士们惊奇得目瞪口呆,犹如看到圣经中记载的,由主耶稣复活的拉匝禄从坟墓里走出来一样。3个月后,即1902年8月28日,玛利·巴伊进了“仁爱女修会”,终生为病人服务。1937年2月22日,玛利·巴伊修女蒙主召回,享年57岁。
至于卡雷尔医生虽然没有进修道院去修道,没有实践他的诺言,一个出于唯理性思考的轻率诺言;但他却常常回忆起曾引领他走向天路历程的玛利·巴伊。奇迹的奇迹使他重新获得了最宝贵的信德,并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梅乘骏摘录并序(原载1995年8月《新人》半月刊。《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40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