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教友本分反右时期,父亲因右倾言论失去了工作,颠沛流离回到老家,浪迹苏沪间,无暇顾及在湖南的我们,家里相当困苦。然而母亲始终相信天主不会抛弃,只要诚心信靠天主,总会有活路的。
李乐喜1988年由老家广东汕头来深圳南头,他说:由于从小就在浓厚的信仰氛围中成长,长大后信仰也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我的观念中,信仰重于一切,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先找教堂,不会丢失宗教生活。
细心观察她说的话,似乎对信仰并不陌生,后来她告诉我,她们老家附近就有教堂,抚养她长大的舅母就是基督徒,她从小虽然也多次陪伴舅母去教堂祈祷,但是从内心一直在抗拒信仰,那时的她认为信仰是束缚、是迷信、是刻板
老家原来是个大家族,祖父与二伯公两支分别信了基督教不同教派,两个支派都枝繁叶茂,加以现代化发展,子孙四处迁徙,到了我们这一代不相闻问了,更何况我信的又和他不一样。亲人相见当然还是非常熟络。
曾听一教友说,她们老家地处偏僻农村,路况不好,神父行圣事很辛苦,骑摩托车到处跑。一次因教友热忱招待劝酒,神父在回堂半路上摔成重伤。
今天还在家里,明天就能回到老家。”过去我对母亲的感叹不太注意,更没有深刻的感受,自以为这只是老人的唠叨。其实,在这朴实的话语里,流露出了母亲很知足的平常心,真正体验到了生命的珍贵和上苍的祝福。
一见面后,我便惊喜地认出其中一位修女是我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老家认识了的那位———那时候她还是个腼腆寡言的少女呢。
1958年,在外漂泊了近40年的两湖总修院,不得不投奔老家———花园山。1960年,“牧人”自身难保,“羊群”先后离散,总修院与湖北省联合中修院一同关闭。
如果继续沿着历史倒推上去的话,明朝末年曾经担任过宰相的徐光启在老家上海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同时他也极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天主教徒。
从领洗到现在,我已经过了20多个圣诞节,农村老家热闹的圣诞节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按理说,耶稣复活才是教会最大的庆节,但人们总是习惯于圣诞节。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