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慈悲的天父(弗2:4),向梅瑟启示了自己的圣名:慈悲宽仁,缓于发怒,富于慈爱信实(出34:6),从此祂就不断在历史中,以不同方式,给我们显示祂的神性。
从基督教新教主流教会神学家与罗马公教会代表性的神学家的对话和探讨合一的路径中,大约有如下三大类问题之理解和解释,历史地看,可以被确定为分歧之所在:a)贯穿整个初期教会的几个世纪里,所有的争议都是围绕着基督论的基本教义:三一论,基督的两性和耶稣的神性
与方济各以及其他古代修道人士一样,他也重视神性修炼,但是首先是把清贫守贞只是看作服务这一目的的准备和手段。
我常被用来描述依纳爵这一观点的格言所打动:Noncoerceriamaximo,sedcontineriaminimodivinumest(不受最宽大的空间限制,却能被最窄小的空间容纳,这是神性)。
这里成为天主的模样,即是成为神的模样,分享天主神性的生命——这个表达是如此的大胆!但如果我们了解犹太人爱好自由思想并且拒绝压抑怀疑,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何会如此表达了。
(若10:34~35)各民族的英雄豪杰,和廉洁从政、为民呐喊以及为广大饥饿人群鼓与呼的猛士,都充满神性。不过只有天主才是神中之神,王中之王。
如此一来,学习的团体将变成恩宠的经验,教学的计画能为人性与神性、福音与文化、信仰与生活提供整体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