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特稿:在当今中国珍爱传统文化和加强基督信仰尤显重要


2013-05-23 13:58:18 作者:夏景晓神父 来源:信德网

前言

    我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大量史料记载,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战,众多民族融和而成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随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巅峰地位是靠中华传统文化支撑的,可以说文化是国家走向兴旺发达的一种原动力。但可惜的是,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焚书坑儒”和“文化大革命”等颠覆性和毁灭性运动,致使灿烂的祖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
    回顾刚刚走过的30余年,即从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又紧接着推行了“市场经济”,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让世界为之震惊。的确,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因着不合时宜地、盲目地追求和崇尚“自由主义”、“享受第一”和“金钱至上”的种种思想潮流,以至于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遗忘和丢失,更与全人类所向往的“普世价值”是相差甚远、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现如今有多少的人迷失了生活的方向,都在盲目地“随风飘荡”亦或是“捕风捉影”,甚至我们可说“焦虑和苦闷、混乱和茫然”充塞了每一天,困顿着人们的整个生活。
    际此,让我们简单看一下古人所说的伦理道德的一角:1. 父子有亲:父母与子女要相亲相爱(而今,看看那些父子不同心,母女反为仇的实例,真让人触目惊心!)2. 长幼有序:长辈和晚辈要有尊卑和礼让(想想现在的小皇帝和各种跋扈的二代的表现,实在“让人无语”啊!)3. 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要有分工,各负其职,又要情投意合,共建美满家庭(今天,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便可得知离婚散伙,逐年增长,分道扬镳,遗弃子女,无不令人心痛和遗憾!)4. 君臣有义:上下级之间要有道义和恩情,下级服从领导,长官照顾贫弱(看现在,基本上都是只有金钱和利用的关系,形式主义,十分猖獗!)5. 朋友有信:是说在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要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共谋发展(观今朝,诚信出现严重危机,结党营私,欺上瞒下,背信弃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遍布各个角落!)
    毋庸多赘,我们单看这五伦,就知道现在社会的伦理道德已经被遗忘和丧失到何种程度,更可怕的是我们似乎也适应了这种环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似乎找不到应有的继承人,大家都为了个人生活而奔波忙碌,无暇顾及“他人瓦上霜”的社会道义。为此,我们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的文化道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传承,这种现象往往是一种文化道德消亡的预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在著名的《左传》中曾有一句话:“人弃常,则妖兴。”这里的“常”,就是伦理道德的意思,人们如果抛弃了伦理道德,那么妖魔鬼怪,凶兆就会兴起。先不说中国近些年的大灾大难,就单说说妖这个字吧,什么是妖,我们最朴素的观念认为妖就是吃人,杀人,无恶不作,为了钱可以做出一切毒辣手段的怪物。想想这些形容词用在当今社会的某些人身上是不是太贴切了。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多行不义,必自毙”(取自《左传•隐公元年》)。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古圣贤们的智慧,他们的话流传几千年,是因为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还有,在《贞观政要》君道第一篇中说:“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翻阅历史,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故此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今天的中国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与瓶颈:它急需道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但由于各种的贪婪和腐败而不能扛起道德的大旗,又害怕别处崛起的道德力量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要拼命压制,或消除于萌芽状态。结果是中国社会道德严重滑坡,假冒伪劣频频上市,反腐贪腐斗争不断,厚黑大行其道矣,造成整个社会不能健康而有序地发展。这样的社会发展态势若谈长治久安,显非易事。就从近几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民众超乎寻常的激烈反应来看,确实应该“警钟长鸣,以史为鉴”。因常言道:“善之,鱼水则睦;反之,则裂”。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总是期望我们的祖国母亲更美好,我们的骨肉同胞更幸福。为此,今天我们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的内容包括:一.信仰的定义与分类;二.文化的概念与发展;三.从青少年的生活表现——看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四.靠文化,靠智慧,靠教育,靠信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五.珍爱传统文化,发扬基督精神——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使百姓永享幸福;后记。

一、信仰的定义与分类

    1. 首先,我们从《说文解字》谈起,信仰,又做仰信,信是指可相信、可依赖、可信奉;仰,是指仰望、仰慕、崇拜和敬畏。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证。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的内容可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宗教信仰、科学信仰、文化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天人合一信仰,还有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因为人们的信仰不同,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社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反之,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么,我们的世界必然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2. 我们从《博弈圣经》来看,说信仰是中立时刻的一次精神觉醒。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人类能够认识自身天然的不足,有机会正视自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人类大胆否定自身,寻求帮助和联合,人类才有机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
    3. 在天主教《神学辞典》中的解释是:信仰(习惯上有人用「信德」来称呼)faith是由拉丁文fides而来,有「依赖、依靠」之意。拉丁文中又有另一个字:credere(心,由心里信任)用来表达信仰,指出信仰是「把心放在别人身上」的行为。希腊文里有二个动词:pisteuein(相信,名词是pistis)和hypakouein(服从,听命)指出相信之意。
    信仰一词,在希伯来文中则有四个动词表达相同的意思:一、aman(稳定、可靠);是强调性、外动式的动词,把自己建立在别的事实上。二、batah(信任、希望)。三、hasah(找避难所)。四、hakah(忍耐、期待)。中文里也有许多表达信仰的说法,如信仰、信德、信念、相信、信任、信心、信赖、信奉、信从、信服、信理、信教等。
    4. 信仰是人类语言运用中的基本概念,人若无信仰则无以生存,犹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有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诗人李白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有道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事实上,连那些彻底反对任何信仰者,在他们提出自己的论点时,已经奠基在肯定的信念或意识型态的理想上了。因此,任何人都有其基本的信仰态度。
    5. 信仰可运用在四个平面上:
    (1) 在人的生活中,常运用「我认为、我以为、我想」等方式来表达一些思想,其中常包含着接受他人的权威,而把他人的言语当成真理一般接受。
    (2) 在哲学和存在的平面上,信仰等于基本的信赖,换言之,即人相信存在有其意义。此外,信仰也包括了无上关切以及人生基本的抉择(或主张)或人生观;更深切来说,信仰即是人基本上向无限奥迹开放的态度。
    (3) 就宗教而言,信仰是一种看法。当人开始答复神的邀请,即让那吸引人无限的神做生命中的天主,并以心体心地按照神的心意来观看世界,更接受自我的存在,这就是信仰。
    (4) 以基督神学来看,信仰就是基本抉择。基督徒藉此基本抉择,在圣神的光照下,依赖耶稣基督,并在教会的共同信仰中,答复天主启示给信友的爱。
    以上四个平面是从神学角度来探讨信仰时所应注意的部份。除此之外,也应注意著名的圣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在论天主圣三时所提出的两个重点:信仰内容(fides quae)和信仰态度(fides qua);可用三种说法来表示信仰的内涵:
    1)我相信某某道理(credo aliquid):如天主存在。
    2)我相信某某权威(credo alio):如相信天主,因祂是我的救援,祂更是生命中真理的权威,所以我接受祂的话。
    3)我相信祂(credo in aliquem):是整个存有的全心朝拜,这也是人内心深处对那绝对者信任的表达,也将自己完全托付给祂,更使祂成为我整个存在的对象。
    6. 综上所述,我们说信仰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神论信仰,另一类是无神论信仰。前者是谦卑,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神所创造,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善恶报应,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即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不敢胡作非为。而后者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科学,相信眼见为实,相信进化论,相信生死是必然的,“人死如灯灭”,“今朝有酒今朝醉”,“有权不使,过期无效”,“不贪白不贪,贪了也白贪”,“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所以把精力和时间主要花在此生的荣辱,胜败,尊卑,贵贱上。既然相信人既无前世,也无来世,所以敢想敢为,“斗天斗地”,更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以及天堂和地狱的真实存在。
    7. 信仰也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合理与不合理信仰之分。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而非科学信仰则是盲从和迷信。事实上,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也就是说,不信仰宗教并不等同于没有信仰。因为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事物,只要你相信它,并以此解释你存在的理由,那么,它就是你的精神支柱。宗教信仰是一种超越理性的信仰,它只要求人们相信它的教义,而不必完全知道“为什么”。当然,还有很多信仰是建立在理智所能了解的信仰思想和学说的意义的基础上,如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
    8. 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信与仁义礼智同为最重要的伦理之一,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诚信,讲究“诚”,是指以诚待人;讲究“信”,是因为“人无信不立”。《圣经》中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谚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它们强调的都是基于诚信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坚守诚信都是立身处世、从政经商的通理。不守诚信的人,即使可“赢一时之兴”,但一定会“失长久之利”。所以,不守诚信的个人或团体必不能长久,这是因为守诚信才能得人心,而“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二、文化的概念与发展

    1. 在中文的语境中,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促进人体生物进化。
    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在用法上混淆不清。于是有学者提出区别,文明偏在外,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至于文化偏在内,偏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
    2. 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结构的核心是“家”。这种“家”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忠”、“孝”、“仁”、“义”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之中又以“孝”为根本。“孝”维系了家庭与家族的基本伦理;“孝”的向上延伸和扩展成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帝王就是头号大家长——不忠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人人得而诛之;“义”是家族伦理的横向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结党营私,夺权争利,是儒家文化官场的传统文化;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的恩典,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被儒家当作圣人,是永远伟大、光荣和正确,出了问题都是小人(即下级)的过错和责任。“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并由此衍生出中国文化中大部分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3. 在天主教《神学辞典》中,所谓“文化”(culture),拉丁文是“cultura”,来自“colere”耕耘的概念,来自土地耕耘的暗喻。它的原意是指人的培养或训练,好像土地的耕作一样,是加于自然、使其超过自然的东西。
    由于历史和社会方面的改变,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大致如下:
    (1) 有人视文化为一种过程(或进化):人类从没有文化情况发展为有文化情况。他们以原始的部落社会为例:这些部落的伦理和精神面貌显示他们文化的低落,他们朝着代表文化顶峰的欧洲(基督宗教)文化而行进。
    (2) 狭义的文化可视作实际的艺术和心智创作的整体。这种艺术和心智的作品,是某种文化精神(价值体系、宇宙观)的具体表现。在该文化架构下所显示的完美,自然与其他传统所认定的完美境界有异。
    (3) 文化亦可广义地被视为人的整个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社会中各成员所共有的知识、宗教信仰、艺术、伦理、法律、风俗、习惯、语言、象征,以及其它各种能力。人生活在社会中,一方面既接受整个社会所提供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贡献,也丰富了它的资源。从这角度看,文化又有主观和客观的层面:1)客观文化包括一切在该文化下的客观产物。2)主观文化则是个人或整个团体所表现的文化态度,如伦理和习俗等。两者的关系虽然密切,却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客观文化得到高度实现的团体中,也会出现道德衰落的现象。
    4. 在静思中使文化得以提升和发展,在多元的文化中趋向大同,去芜存菁,促进和谐,建树整个社会大家庭:
    (1) 要使文化得到发展,它的先决条件乃是休闲(leisure)。所谓休闲,并非只是空闲时间而已。它让深藏内心的自由得以发挥动力,跳出紧逼的实用层面,让人超离奴役人的物质价值,向更高的境界开放,正所谓“静时日月长,坐中乾坤大”。此外,宗教也是文化的一个主要资源。人,透过他的宗教态度,在他的生命中为神——天主保留空间,也努力紧握他的自由,让精神面得到成长的机会,进而与其他文化自由相遇。由此,也可以得知天主教推崇的灵修神功“避静”,是何其美妙!
    (2) 文化的相遇是文化成长的一大要素。可惜它常常变质为一种强制的行为。其实,文化是不能勉强「制造」的。和平和统一的先决条件就是多元化的文化世界,尊重和欣赏别人与我的相异,认识各个心灵的独持性和它丰富的内含。只有真正的自由,才能增进文化创造美好生命。
    5. 教会与文化的关系是初期教会(宗徒时代的教会)的一大话题(参阅宗10:5)。但自中世纪以来,由于整个欧洲大陆的基督化已经成为事实,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被遗忘了。直到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后,教会才重新燃起对落根文化的兴趣:一方面,教会必须忠于基督宗教的源头;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忠于当代的社会及不同文化的事实。怎样向当代社会及不同的文化宣讲基督的讯息,就是今日教会时所面对的当务之急。如教宗保禄六世(Paul VI, 1963-1978)在《在新世界中传福音》(1975)中所强调。近几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78-2004)非常强调「新传播福音」(参 598)。教宗认为今日文化和基督信仰已相当隔绝了,所以教会应用新的方法把福音宣扬到今日文化生活中。

三、从青少年的生活表现——看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1.根据亚洲新闻通讯社在2013年5月21日的报导:毫无理由的暴力、抢劫、打砸、凶杀等犯罪现象在中国青年学生中日益增加,已成为家常便饭。他们在学校里学会了竞争和成功比尊重人类生命更重要。成年人的非人行径得到宽容与支持、并传给青年一代。近几个月以来,在学校里先后发生了几十起凶残的暴力谋杀。有一名十三岁的女生因为长得比同学好看,遭受妒忌,竟然被斩首。
许多教师按部就班,遵照方针政策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升学、找好工作,以便到更好的学校教书、挣大钱。这种习惯导致了学生人格教育没有得到发展,导致学生冲突和问题不断。香港著名法律学院助理教授、青年犯罪问题专家崔永康指出,"青少年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实在令人担忧"!学者们更提醒说:"暴力充分体现出对人类生命的践踏已经渗透了传统社会"。
    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在中欧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中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中国虽然20年来在经济上走了西方国家100年的历史,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远远落在了后面——信仰没有方向,文化缺乏内涵,道德严重颓废,思想难得统一,社会呈现混乱,到处隐含不稳定因素。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大潮呼啸而来,使现在的青少年视野宽了,思维丰富了,成才路子多了。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某些负效应在青少年中引起的“见了好事不愿做,见了坏事不愿说”等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4. 青少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反映出社会的面貌,究竟原因何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采取何种对策呢? 因为,分析研究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培育优秀的新一代,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最为现实和直接的意义。
    5. 尽管在每个时代,社会都开展各种形式的“模范人物”学习活动,但效果甚微,不能深入民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缺乏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
    首先说,当今社会上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在青少年中很有市场,不难说明问题。个人主义在道德观上表现为“利己主义”,一切以是不是对自已有利为转移,对自已有利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个人主义”在生活观上表现为享乐主义,把无度的消费、物质享乐和消遣当作人生最大快乐和幸福。往往是“利已主义”贴上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标签”。“享乐主义”加上享受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外包装”,将某些青少年引入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使他们精神颓废、萎靡不振、人格堕落,甚至走上犯罪。
    其次是,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从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到了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们的价值取向中。诚然,某些青少年价值取向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并不意味着等价交换原则不对,关键在于等价交换原则渗透于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过程中缺乏正确引导。譬如:在处理无私奉献与索取报酬两者的关系上,社会上一味强调索取报酬方面的合理性,这方面的误导,对某些青少年影响较大,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就是,做好事就得有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假若做好事没有任何回报,有时甚至会惹麻烦的话,宁可不做,也不愿冒这个险。
    再有,由于不正之风的存在,从而导致某些青少年对社会阴暗面的看法是,现在社会上心底不好的人越来越多,心底好的人越来越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扫自已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似乎“人可以为之献身的只有自已”,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已,即所谓“我为我,人人都为我”。什么“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先人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道德对他们来说成了空洞说教。久而久之,社会的某些方面就形成了邪气压倒正气的不良社会现象。
    6.从家庭教育方面看,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较多,某些家庭溺爱、娇惯孩子形成了自私、乐于享受、只顾自已、不管他人等不良习惯。再加上某些家长向孩子灌输的遇见坏事绕道走、明哲保身、唯恐招惹祸端等利已思想的怂恿,使某些青少年遇见别人做好事或与歹徒搏斗。不仅不上前相助,还认为别人的做法不值得,傻瓜透项。
    从学校教育角度讲,近年来,学校受“重智轻德”、一切为了升学率的影响,良好的传统道德教育受到冲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影响。现在,摆在人们眼前的是,如果不用正确的思想去占领青少年思想阵地,错误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从而使他们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和侵蚀,如此造就的所谓“高分低能”的青少年能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吗?!
    7. 越是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就越需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因为,一个人只有当他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才会自觉地去加强自已的道德质量、人生观修养。在历史长河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更何况精神文明应始终与物质文明同步,社会生产力再发达,精神文明若跟不上去、都将是社会发展的败笔之作,更与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强国目标相悖。由此可见,青少年价值取向应在社会发展的大蓝图中定位和完善。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是显明的,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师长要树立善表,实乃责无旁贷。只有因着“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生活楷模,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真正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与此同时,还要全民动员,加强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尤其对那些怙恶不悛、扰乱群众的犯罪分子应严厉打击、严惩不殆,绝不姑息养奸。
    8. 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最早受教育的场所,也是终生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人们的第一教师,也是最永久的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全面教育的有机整体,这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一个称职的家长不仅是在尽生儿育女之道义上的责任,更是在尽社会责任。家长们应对孩子严而有格,爱而不骄,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严得当。另外,还要以身垂范,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就如一位大师所言:很多很多的历史形成一点点传统,很多很多的传统形成一点点的文化。可见,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吸取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从文化这个根源上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所有问题。
    9. 总之,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齐心协力,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而努力,而辛劳,而奉献。

四、靠文化,靠智慧,靠教育,靠信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1.现如今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沿海地区——这些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那些由金钱驱动和主导的城市,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然而,“事与愿违”,人们并不觉得快乐、也并不幸福。
    再看看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著名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与享乐,并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譬如,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愈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像里精神匮乏,藉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种种伤风败俗的娱乐节目,令人困惑难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吗?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靠信仰。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们当然应该多赚钱,但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靠文化,靠智慧,靠信仰,靠教育,人们才能够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加强教育和宣传信仰呢?答案是只有教育和信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和信仰,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所谓“高分低能”,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那可能吗?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青年学子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很显然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人们,教育有待加强和拓宽,信仰有待建立和提高。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在今天我们的学校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老师?大家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一代师尊”。
    3.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譬如:三鹿奶粉案件等,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埋没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道德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吗?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华儿女?
    4.曾经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譬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又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在今天的社会中,由于缺乏真正的道德教育和美好的宗教信仰,而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人们的生活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如此的混乱与迷茫的社会,究竟会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让我们不要忘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仍具有现实意义。加强道德教育,全方位发展和培养新一代,这也需要我们全民共同携手一起努力!一起行动!

五、珍爱传统文化,发扬基督精神——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使百姓永享幸福

    1.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美好的传统文化和前辈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范。但在这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不仅应当珍视我们祖先传下的智慧文化,同时亦应汲取和发扬更加进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更加喜乐、更加圆融、更加幸福、更加完美、奔向“天人合一”的基督徒信仰。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信仰启示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仁爱、和谐、真诚,即爱和真。我们直接信仰天性,因为这里面有来自大道母亲的光。儒家说的仁爱,释家说的和谐,道家说的真诚,都是对人类先天本性的礼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信仰复兴,就是让我们体悟到了圣人“述而不作”的智能,这其中有美好祝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概述为常怀仁心、牺牲自我、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 在圣经中记载的“金科玉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最重要的、核心信仰。而在中国有古圣先贤的传统教导,譬如孔夫子所训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一直是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基本信条。
    若从表面看来两者很相近,的确也很伟大,但是宗教信仰——尤其是“得天独厚”的基督信仰,有神——天主在察看和掌管着,无处不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信仰”,好似有“诸神”在监督,即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说的清楚一点就是自己监督自己,这显然具有不确定性。事实上,这两者具有天壤之别,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我们作为“有限的人”和那位至高无上的、“无限的神”有本质的区别。
  3. 据大量资料证实:宗教信仰在世界许多地方培育了人们的道德,建立了生活秩序,凝结了人群,促进了科技发展,可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尽管,我们说没有宗教信仰绝不等于没有信仰。因为信仰具有多种形态,比如:科学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生活信仰等。然而,宗教信仰是生命的根本,是生命的向往,是生命的归宿。
  4. 经验告诉我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反而变得越来越困惑和迷茫了,这些年的“经济腾飞”,致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贫富差距拉大了,甚至有些人“一夜暴富”引起人们心中失衡,社会变得浮躁。当然,许多人会感叹: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失去了传统的信仰,又没有补充新的精神。今天,我们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环境,重新提炼和发展,形成适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信仰,它应当是在传统价值信仰上的继承和扬弃。更重要的是,让基督信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注入“活力因子”,如此生活不仅会有方向和目标,而且是生命充实。就如耶稣所说:“我来是为给你们生命,并且是为给你们更丰盛的生命”(若10:10)。
    5.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劳苦大众的精神家园。但是,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和不断借鉴,以“古为今用,外为中用”,还应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整合我们的生命奔向完美,奔向统一,奔向幸福。众所周知,构建“中国梦”——既要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与先进而又文明的“世界接轨”,这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亦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际此,我们顺便附录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话说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这则小故事的很有启示意义: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因为人生于世我们凡事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外力”,这是一种谦卑,这是一种智慧,这更是一种成熟的象征和表现。
    6. 另外,曾有诗云:“流连客途中,忘却返乡路;浮荡红尘里,煎熬人世间”。当一个历尽了红尘岁月洗炼的人,会深切感悟到自身的渺小与卑微,会开启生命返本归真之路,这就展现出人类“返蹼归真,追本溯源”的生命特性。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里,处处充满了这种“寻根”特性,这种追求“天人合一”的特性。在圣经上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天父那里去”(如14:6)。“起初就有圣言,圣言就是天主”(若1:1)。“我是阿尔法,我是敖默加,我是原始和终末,我是那今在,昔在,以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默1:8;22:13)。“我是生活的;我曾死过,可是,看,我如今却活着,一直到万世万代”(默1:18)。上天下地,一听耶稣的名,无不屈膝叩拜,明认耶稣基督为主(斐2:10-11)。
    7. 最后,让我们祈愿华夏民族——神州大地,因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基督信仰的有机结合,能展现出“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远而绵长、文明又充实、历久又弥坚、美丽又无限”,并能依然矗立于世界东方。

    后记:我们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寻找一条“返本归真”之路,以开启恢复自己生命的神性,“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篇),能与普世人类共享无限美好的新生命,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最高目标!
    今特撰写此文,愿与诸位亲爱弟兄姊妹分享和共勉,携手并肩同悟同奔归真之路——永恒幸福之路——天父之家。

本文标题:特稿:在当今中国珍爱传统文化和加强基督信仰尤显重要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