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文明对话中的宗教因素
2012-02-23

如果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文化(轴心文明之间)能够在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存,就需要通过对话,从而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意愿,使大家都具有和平共处的根源意识。

妻灵归来情深深
2013-12-06

而且彼岸与此岸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转换。如今蝶化的妻,她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续,并延伸于宇宙之间。

辛苦而又美丽的宽恕之路
2016-10-14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故事的过程,笔者先从主人公的身世、信仰和婚姻谈起。一、工作与婚姻1970年,张培灵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五号公社麻迷图村。父母亲是热心虔诚的老教友。

特稿:在中国教会需要进行一场灵修革命:从念经到祈祷
2017-03-06

即使在梵二推广的过程当中,不少教区还是换汤不换药地按照《圣教日课》的模式,把文言经改成了白话文,并增加了一些其他经文而已,如《基督徒祈祷手册》。

跨入世纪门槛的中国教会 —— 中国教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9-05-21

面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去反观历史,如基督教在西方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人工智能与人类 —— 来自中西方的观点
2020-05-14

一位专家提醒说:“佛教否认固定因缘的存在:没有任何转化过程遵循既定的程序,一切都随着命运改变。生命的涅槃和超越都有无限种不同命运”。

叶小文:宗教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精神
2006-11-18

这显示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高超的政治领导才能。”可以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对于跨文化传播,是一次有着很好效果的探索和实践。

414年前的今天,利玛窦神父在京去世
2024-05-11

二、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综观教会史,每当基督福音传到新国度,必然要经历基督信仰与当地文化相遇、相识、碰撞和适应的过程。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尊重、融合和升华成为教会立足和发展的前提。

北京教区修院 刘振田神父: 从人的需求看教区司铎灵修在牧职生活中的重要性 Fr. Liu Zhentian of Beijing Seminary“People need to see the importance of spirituality In the life of diocesan priests”
2019-05-21

(3)既然需求是身体组织的匮乏,或天生自然的潜能而产生,因此,是在人本性内与生俱来的,不被社会结构、文化形态或社会化过程所决定。由于是根植于人性,所以是普世性的,无所谓好坏。

“社会变迁中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教育”研讨会 学者之声
2014-11-28

普世性要接地气,它是在地域化、本土化,中国化中来体现普世性,在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中间可以把普世性表现出来,普世性要通过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思想表达出来,其表达的精神是普世性,但其表达的方式则需要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