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广场的方案设计者、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建葆介绍,利玛窦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到达南昌,以天主教传教士的身份在南昌住了三年。
明代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与罗明坚从澳门到了肇庆,期间,利玛窦起了一个号“西泰”,大号叫“西江”。从大号可见利玛窦对肇庆有一番深厚感情。
利玛窦塑像坚毅的眼神望向未来,仿佛还要继续完成将东方文明传向西方的任务。
鲜为人知的是利玛窦早在明末就已创制了一套和《汉语拼音方案》颇为接近的拼音方案。接近处有二:1用拉丁(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读音。这个方案后来经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尼阁修改补充,因此又称为“利-金”方案。
为纪念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纪念,自10月30日至明年1月24日,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右侧的查理曼廊道(或称大卡洛廊道),举办「在历史的分水岭,在罗马与北京之间的利玛窦」展览。
利玛窦(1552-1610年),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其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
从此,30岁的利玛窦神父开始了艰巨漫长的福传之旅。利玛窦书写图1583年利玛窦神父与罗明坚神父随商人进入广东省东部的肇庆,经不懈努力,得到当时的两广总督赏识,被获准在肇庆定居。
利玛窦16岁离开马切拉塔前往罗马那年,国内和国外的战争都已蔓延到了马切拉塔。来到罗马和佛罗伦萨耶稣会学院学习的利玛窦,心中无疑会对近在眼前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恢弘壮丽图景发出兴奋喜悦的惊叹。
信德网据梵蒂冈电台讯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公元1601年1月24号抵达北京,展开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利玛窦的家乡义大利马切拉塔教区纪念他在中国的传教和去世400年,举行一连串的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