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二)
2010-07-06 09:37:12 作者:顾湘 来源:《信德报》2010年7月1日,19期(总第414期)
第一、 第二、第三个房间:故乡、新生、辉煌的“无用之物”
一幅宽2.5 米的布面油画《马切拉塔全景》让我们看到了利玛窦的故乡,它坐落在土地肥沃的乡村中一个锥形的山顶上,被白色的城墙包围,红顶白墙的房子错落在山坡上。天气晴朗可爱,近处郊外有零零散散的人,看起来悠闲而愉快,从东面吹来的风带来海的气息。
中心广场及坐落其上的钟楼和大教堂、教宗使节的寝宫、商会会所、窄小的蜿蜒而下通向附属广场的石街以及坐落在附属广场上的耶稣会学校构成了城镇的主要景致,各式各样的街道有的顺着一道道城墙缠绕在山坡各处,有的时而一条直路急冲山下,时而又变成一级一级台阶。当地的葡萄酒芳香甘醇,在各条道路上,葡萄酒的叫卖声中,身穿礼拜袍服、手拿十字架和旗帜徒步而行的朝圣者往来频繁。然而,就是在这美丽景致中,在利玛窦步行至学校的狭窄的石头小街上,数十年来,阿拉莱诺和佩利卡尼两个家族的年轻人互相跟踪、偷袭,持续着从16 世纪20 年代便开始的世仇。利玛窦16 岁离开马切拉塔前往罗马那年,国内和国外的战争都已蔓延到了马切拉塔。
来到罗马和佛罗伦萨耶稣会学院学习的利玛窦,心中无疑会对近在眼前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恢弘壮丽图景发出兴奋喜悦的惊叹。当我们进入第二个房间时也会立即感受到几分近似的心情——几幅顶天立地的巨大壁毯覆盖了墙壁,那是17 世纪中叶戈贝兰作坊根据拉斐尔的草图织造完成的,取材自福音和宗徒大事录,分别是表现圣伯多禄生平的《捕鱼的奇迹》、《阿纳尼雅之死》和表现圣保禄生平的《厄吕玛的失明》。
能在博物馆亲眼见到这些壁毯令人感动。第一幅《捕鱼的奇迹》宽4 米多,高近5 米,描绘着伯多禄和他的兄弟在加里肋亚海,经耶稣的指点捕到了大群的鱼,鱼多得连渔网都装不下,他们必须招呼邻近的船只过来帮忙。它让人想起利玛窦交给程大约出版在《程氏墨苑》一书里的第一幅插图:门徒们乘坐的船只在加里肋亚海的波浪中颠簸,而耶稣踏着海水而来,教伯多禄凭坚定的信念行在水上。站在壁毯前,你会感叹利玛窦身后丰盛华美的文艺复兴大背景,那个西方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天才集中涌现、全才式人物辈出的时代。
利玛窦生活的时代,正进入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的最后阶段,教会力图将年轻的耶稣会士训练成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前沿人物。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利玛窦东方关系学院主任菲利普·米尼尼(Filippo Mignini)教授说:“利玛窦通晓各种学问,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巨人。他拥有那么多出色的才能,与他当时的背景密不可分,正是文艺复兴孕育出了如此杰出的人。那个杰出的时代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利玛窦是其中之一。”
第三个房间的入口左右分立着费德里科·祖卡里的皮革油画《梅瑟形象的米开朗基罗》和《先知形象的拉斐尔》,昭示着16 世纪的艺术家开始跻身于时代伟人的行列,获得了空前崇高的赞誉,意大利巨匠的成就几乎笼罩了整个欧洲的艺术。这里摆满了“辉煌的‘无用之物’”,在幽暗的展厅中熠熠生辉:拉斐尔的《永恒的天使》、《给兀鹰喂水的小爱神》,提香的《菲利普二世像》,洛伦佐·洛托的《力量与不幸之战》,乌尔比诺制造的施釉彩陶器——怪物和帕立斯审判洗、天使骑狮首墨水瓶盒和纸张盒等等。
(连载二)
晚青/摘自2010年04月20日搜狐网《外滩画报》专区,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