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比约十一世教宗允许儒家文化的敬礼祖先礼仪,并不再视之为迷信行为。这一点,是新教无法容忍的。
这是继儒家文化和基督宗教文化在四百年前,由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士与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之后的又一次交融和对话。这样的开放性的对话,为今天世界的发展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5,仁者爱人----儒家文化的核心,且与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爱心有着极大的相通性,是跨域国界和种族的国际人道价值观;6,余秋雨题词----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早在2001年余秋雨就曾在《行者无疆》一书中写到
他巧妙地借助儒家文化传教,一方面肇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儒家文化在中国是唯一具有凝聚性的文化主流。无论是哪个民族对中国进行统治,最终也必须是融合儒家文化。
在福传策略与福传方法上,利玛窦神父为我们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他为了容易和中国士大夫阶层有更深的交往,向他们传福音,就努力学习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他们有一个对话的平台;用儒士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
犹太人在开封定居、生存的历史表明,从务实的立场出发,当时的犹太社团极力去适应儒家文化。例如,用儒家观念中的天来称呼犹太教所崇拜的雅威。
也就是说,日本人过洋人的节日并不影响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崇尚;日本人如此,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深受东亚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亦莫过如此,难道台湾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传统比大陆还要落后吗?
亚洲四小龙不但没有失去儒家文化的根,反而成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亮点。
儒家文化中,强调修身之道在求至善,要达到至善之道,就要求常作反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