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利玛窦墓地遐思


2011-10-11 14:34:32 作者:侯若望 来源:《信德报》2011年9月8日(总第457期)

    400多年前,有一位洋人,他不顾艰难与险阻,带着给中国皇帝的贡品与传播基督福音的信心,漂洋过海,来到了古老而神秘的亚洲大陆。他抵达澳门,学习汉语,终于踏上了明朝的这片土地,后几经辗转来到京城。他向万历皇帝献上西洋钟表与世界地图,这不仅深讨了皇帝的欢心,也让国人大开了眼界。就这样皇帝允许他居住在京。他还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宰相徐光启探讨学术与真理,也将众多西方学术著作译为汉语,让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同时作为一名传教士,他的目的是宣讲天国的奥秘,所以他兴建教堂,传播福音,成为中国天主教的先驱。1610年,他回到了家乡——天堂。万历皇帝赐地,葬于北京西郊“滕公栅栏”,一个伟大的名字也被永远地刻在了石碑上——耶稣会士利公之墓。
    而现在,400多年过去了,当我站在石碑下,凝望碑顶那醒目的十字圣号时,不禁心中有无限的敬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当16世纪的欧洲人踏上发现新大陆之旅时,在商人、士兵和冒险家以外,还有一类离开故土前往遥远国度的人群,那就是传教士。利玛窦神父怀着将福音散播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信念,历经那个时代难以置信的英勇壮举,到达了东方这个古老而封闭的国度。神父良善待人,结交天下。他始终以一个良善心谦、品德高尚的“大德”之士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他巧妙地借助儒家文化传教,一方面肇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克服各种困难后,他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得到皇帝的谕旨,在全中国传播天主教并接受任何愿意皈依的人入教。他以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结交天下,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人士,成为他开展传教事业的得力助手。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
    墓地的环境清幽,地上长满的野草、栏旁百年的古树,映出了历史的痕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稀稀疏疏地散在石碑上,把它点缀得更加光亮与神圣。看着那射在碑上星星般的光点,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听到利玛窦神父向国人展示西方先进科学仪器时那些宰相大臣们啧啧的赞叹;轻抚碑面上那早已模糊不清的铭文,我又仿佛看到了当年进京赶考的儒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上门拜访传教士的那种门庭若市的盛况。而这一切,都在这座静谧的小墓园中沉寂了下来。作为一名传教士,利玛窦神父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献给了天主的事业,也为今后的传教士做了榜样。现在的人们,络绎不绝地瞻仰这位伟大的先驱,不就是在激励我们向利玛窦神父学习,努力传播天主的圣言,让基督的福音传遍中华大地吗?
    与利玛窦神父的墓碑并排而立的还有两座著名传教士汤若望与南怀仁神父的墓碑。他们也如同利玛窦神父一样,为了天主的事业勤勉地工作、传教,带来西方的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把一生都献给了天主,并埋在了遥远的东方。
    即将离开墓园时,我又饶有兴致地跑到碑林里看了一圈,碑林中耸立着60位传教士和司铎们的墓碑:有的碑文早已无法辨认,有的碑文依然清晰如初;有的碑上长满了爬山虎,有的碑面上留下了永恒的裂纹……每一块都那么沧桑悠久,但每一块都那么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一处文物,不仅反映了悠久的历史,也见证了传教士们为了主的事业那种无限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见证了中国天主教的发展史与古代中国的繁荣兴盛。
    以前荒凉的野路变成了清幽的小墓园,周围低洼的平房也早已成了高楼大厦。而唯独这些墓碑,却依旧立在那里,伴着野草的清香与古树的阴凉,在这静谧中,向一代代的人们无声地讲述着那往日的故事。
本文作者为一名北京初三学生 

本文标题:利玛窦墓地遐思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