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人们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此才有《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调。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人后天因原罪而来的自私、贪欲、邪念等本性。这些都是导致人犯罪的根源所在。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可见,造物主造人是何等美善仁慈。是受造物人自己的自私和骄傲的恶性膨胀,导致一些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说:“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说:“子不教,父之过”,在家庭生活中,怎样才能在需要“点灯”的时候,不会像愚笨的童女一样,因为没有准备而手忙脚乱错过良机呢
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
杭州天主教堂郑家茂神父说,比如在慕道班上,在讲《圣经》时,同时配合着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故事;结合《三字经》,以及四书五经等典籍中的孔孟圣贤之言,阐释天主教教义中的“信望爱”三超德、“智勇义节
《百家姓》、《三字经》是旧时对子女幼年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教科书。因此,儒家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
如文化界开展了对人文精神的讨论,掀起了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政府各级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编写、出版道德启蒙的新三字经,颁布、宣传公民道德纲要等等。
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