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耶稣基督不必要通过受苦和死亡来拯救我们,但祂必须选择去爱我们,即使要面对苦难和死亡。主耶稣在祈祷时大声哀号哭泣(希5:7-10),汗血遍地,这是人性不愿意受苦和接受死亡的自然表达。
于若瑟、玛利亚身上看到了共同点,即在超出自己理解的限定时,他们做到:不判断、不抱怨、不猜疑、不急躁,宁静祈祷、勇敢承担,对自己诚实、情绪成熟,对夫妻关系中另一方的完全信任,对天主忠诚顺服但又开放心态。
九七年经济不景他失业了,转行到澳门走水货运送日用品,每次赚取数拾元维持生计。2012年他重回香港,再次当上建筑维修的水喉师傅,他的僱主承接政府工程,原以为生活可稍稍安定。
教宗进一步说:“不要让这些贫穷的形式占上风!在这方面,这些忧伤日子里的那些教会的牧人让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生活在这尘世的环境中,不学习圣经、不祈祷,就如军人失去了兵器一样,不能上阵。又如一辆汽车在行驶之前没有加油、没有充电一样。人的一生通过祈祷、学习圣经,圣神就会亲临其身。
“凡在我身上不结实的枝条,他便剪掉;凡结实的,他就清理,使他结更多的果实。”(若15:2)一个主人在他园中栽了一枝竹。他花了许多心思和工夫去培植它,等待它的长成。每天清早起来,他总亲自用水浇灌它。
由此,在给孩子们办要理班时,我们也会如很多父母一样对这些宝贝们呵护有加,生怕一不小心让小朋友们不开心。
接下来她对于生意合作上的很多细节表现得诚恳又守信,让我更惊讶她的变化之大,不由我在心里深深地感谢天主。
的确,天主的话既不反对人,也不委屈人的良好意愿,反而光照、净化这些意愿,使之实现。他又说:不幸的是我们这个世代流传着一种观念,认为天主与人的生活和问题无关,甚至以为天主的临在对人的自主是一种威胁。
耶稣不希望教会是一个完美的模型,有能力维护自己良好的名誉。祂在世的生活并非如此,而总是在行走,不惧怕生活的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