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压力,烦恼等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出来的。因此,当你觉得不幸福,不快乐时,不妨静下来,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为什么有物存在,而非什么都没有?等等这些终极性的问题。
(删去了有人说我们说过这样的话,为诽谤我们——这样的人被惩罚是理当的);再如,把可憎之物被魔鬼迷惑的万民解释为宗教世界;熙雍山解释为新天地;还有,把主耶稣自称的我是善牧中的我大言不惭地转换成李万熙
一位老教友曾赠送我一件圣物,就是方济格与狗的艺术塑像,我这才知道世上还有狗听道的奇迹。关于狗是否有灵性的事,在天主教会曾发生过一起争论。
(伯后三13;参默廿一1) 15.当圣保禄抵达生命终点时,他要求他的弟子茂德,以他从小就一直秉持的坚忍(参弟后三15)去追求信德(参弟后二22)。
人为万物之灵,他有认识能力,他需要认识所有存在之物。因此,造物主就给人安排了认识的三个不同官能: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信仰认识,这很自然,很合理。
不仅如此,他还愿意把这份信仰传递给那些不认识天主的人,现在,经他讲劝、受他影响领洗进教的有:妻子、弟弟、弟媳、大哥、堂弟,大嫂正准备领洗,儿子看到他的改变向他要苦像等圣物,也想进教。
被誉为当代的帕斯卡尔的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薇依(SimoneWeil)强调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其实不尽然,近日在巴黎外方传教会亚洲图书馆即见到不少善本,从明末至清末的刻本都有,清末民初的铅本更是寻常之物。上迄罗明坚、利玛窦,下至李问渔、黄伯禄的书都能找到。
希伯来书这样说:“事实上,每位大司祭都是由人间所选拔,奉派为人行关于天主的事,为奉献供物和牺牲,以赎罪过,好能同情无知和迷途的人,因为他自己也为弱点所纠缠(希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