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要理讲授围绕《耶肋米亚先知书》关於以色列流亡子民返回故乡、苦尽甘来的安慰之书展开,阐明慈悲与安慰的关系。以下是教宗方济各要理讲授的全文:亲爱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出34:6);先知书和圣咏再三重申:上主富于仁爱宽恕,极其慈悲,迟于发怒。(咏103:8;111:4);高山可移动,丘陵能挪去,但我对你的仁慈决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约总不动摇:怜悯你的上主说。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继续以基督徒的希望为主题,谈及《圣伯多禄前书》论述的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勉励我们与弱小者和被排斥着为伍,不以恶报恶,而是宽恕和祝福,做希望的光明标记。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涵蓄的事,但代之而来的却是天主慈悲的回眸,这在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十三章给予了我们一个概括的描绘:约伯的痛苦给他提供了人的成义。因他的信义,通过他所受的苦得到了验证,他恢复了人的尊严。
只有当我们住在基督内,祂的话也住在我们内,我们的生命才能流露出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属神的果子(迦拉达书5:22-23),这才是真正的光荣。
据《格肋孟书》记载,匝凯奉献家产之后,挂冠而去,背井离乡,当了伯多禄的侍从而义无反顾。后来又被伯多禄立为凯撒勒雅城的主教,最后在豪郎地方为主致命。
从万寿宫、滕王阁到白鹿洞书院,利玛窦以文会友,完成了《交友论》和《记忆术》两书,起草了《天主实义》。
在祂内,天主为了使自己亲近并可被所有人接近,向我们显示了自己:在孩子信任的眼神中,在年轻人活泼的思维中,在成年人的成熟面容中(参阅《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最终在复活后以荣耀的身体向门徒显现。
把他让进房间,待坐定后问他有什么事情?王阳明说有疑难问题,特意登门求教:什么叫“格物致知”?孟子告诉说:“致知者,致良知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于敌手。在国难当头之际,著名高僧太虚发表了《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指出:日本侵略者强占中国东北,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