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天主赐予我们的普世性的爱”。廖主教表示,“我的希望和祈祷是我们的家园变成播种同情心、爱、和平、和谐、尊重与接纳的沃土。
实践于血亲家庭、乃至教会,呈现“位格神圣”为纽带的团体整合;儒教之天祖崇拜,展演为家族“父子关系”的身份象征,并通过血缘纽带、祭祖仪式,最终围绕着家长“权威人格”实现机械整合,淡化了“父子象征”模式中固有的神圣性,
至于为何定在此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护教性的:此庆节的引进是为了对抗当时罗马皇帝订定的一个外教人的大节日———不败之太阳神诞辰,在12月25日庆祝。
这是对司铎行圣事时的“事效性”(Exoperaoperato)认知的一个必要补充,因为司铎在行圣事时,不该只问是否“有效”,更该问,一个圣事执行人该有何种谦恭谨慎的态度和多深多厚的信望爱三德。
爱德是三超德之一(信、望、爱),在教会的伦理中居首(参《格前》13章)。第10节:「就是为我在锁链中所生的儿子敖乃息摩来求你。」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条由不丹提出的非约束性决议,那就是将国民幸福指数(GrossDomesticHappiness)纳入国家发展指数的考核中。这一概念用以衡量生活质量,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
换言之,我们基督信徒藉着圣事所赋予的恩宠,分享了天主的性体(伯后1:4)。在信仰中认识了新的尊严,蒙主召叫,珍爱所有。自此以后,生活度日只应合乎基督的福音(斐1:27)。
有关基督宗教在中国如何体现其普世性方面,可以这样说,普世性不是抽象的,普世性的一些原则在具体体现出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地域性的表现,普世性和地域性是密切结合的,没有一个超越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普世性。
《天主教教理》上说:信德是一种超性的德行,凭着信德我们相信天主,相信祂启示给我们的一切和教会提出的当信的道理。因着信德,我们对天主启示的真理坚信不疑,并按照所坚信的去行动。
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教会及现世所面临的问题,追根到底,就是来自于相对主义和俗化现象:相对主义使人们相信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而俗化现象削弱了人们对超性事物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