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忽视逻辑和缺少理性思考的环境中,人们普遍会随大流,或者认为“长上就是真理”。其实,每个人都是人,而不是天主(神)。我们需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也需要直接面对事实的诚实勇毅。
让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像天主的儿女一样祈祷,而非像奴隶。人必须总是自由地祈祷。“今天我必须为这个、这个和这个祈祷,因为我答应了这个、这个和这个。否则,我就死定了”。不,那不是祈祷!祈祷是自由的。
礼仪的神圣、隆重、适当的时间,如何平衡,还望大家分辨、讨论、思考,以期为日后为更多教区的晋铎、晋牧典礼积累来自基层的实践经验,让祝圣礼仪更神圣、庄严,也更合情合理,符合教会的共融精神,并服务大众的本质。
不过,其中一个问题却引起我的思考,那就是:佛经中屡屡提到的"天主"是否就是基督徒信仰的那位至高者?天主教所信奉的天主与佛教所说的"天主"到底有何区别?
因为教会对中国人来说毕竟在表达方式上、内容上都是外来的,所以如何透过我们的文字、文化、风俗习惯,能够贴切地表达出教会的核心思维和核心的作为,而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令人易于接受,更利于福传事业的开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马相伯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他反对传统模式,不赞同它基于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以及老师的传统式灌输。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非系统性零散知识,而是一路伴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疾病、战争等各种危险,其实都是死亡的记号,从信仰的角度看,这些记号不仅让我们想起死亡,也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去生活。天主愿意我们用这两年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检视自己的灵性生命。
当时,讨论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本色教会、对基督宗教在中国发展的思考,在圣经的翻译上还是在神学的见诸上都有一些思考。
我不断地思考,心想:我该找谁来给我解释一下这句话?最后决定到各教堂去转一转,那儿有许多知名的讲道者,也许我能在其中找到一位合适的。
在教学方法上各大学也沿用神学院所使用的所谓,经院方法,包括讲授和辩论,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也是受当时辩证神学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