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圣奥斯定(奥古斯丁)的神学影响深远,他的原罪、恩典等理论塑造了西方教会的神学体系;而在东方教会有着独特的神学思考传统。这些不同的神学传统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促进神学意义上的合而为一。
他强调他的书只是为这种病症泡制了一付小小的“解药”,为其提供“一个自省的机会,一种深思的冲动”,而进入灵性的思考。如此而已。(全文完)
在一个忽视逻辑和缺少理性思考的环境中,人们普遍会随大流,或者认为“长上就是真理”。其实,每个人都是人,而不是天主(神)。我们需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也需要直接面对事实的诚实勇毅。
让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像天主的儿女一样祈祷,而非像奴隶。人必须总是自由地祈祷。“今天我必须为这个、这个和这个祈祷,因为我答应了这个、这个和这个。否则,我就死定了”。不,那不是祈祷!祈祷是自由的。
礼仪的神圣、隆重、适当的时间,如何平衡,还望大家分辨、讨论、思考,以期为日后为更多教区的晋铎、晋牧典礼积累来自基层的实践经验,让祝圣礼仪更神圣、庄严,也更合情合理,符合教会的共融精神,并服务大众的本质。
不过,其中一个问题却引起我的思考,那就是:佛经中屡屡提到的"天主"是否就是基督徒信仰的那位至高者?天主教所信奉的天主与佛教所说的"天主"到底有何区别?
因为教会对中国人来说毕竟在表达方式上、内容上都是外来的,所以如何透过我们的文字、文化、风俗习惯,能够贴切地表达出教会的核心思维和核心的作为,而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令人易于接受,更利于福传事业的开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马相伯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他反对传统模式,不赞同它基于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以及老师的传统式灌输。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非系统性零散知识,而是一路伴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疾病、战争等各种危险,其实都是死亡的记号,从信仰的角度看,这些记号不仅让我们想起死亡,也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去生活。天主愿意我们用这两年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检视自己的灵性生命。
当时,讨论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本色教会、对基督宗教在中国发展的思考,在圣经的翻译上还是在神学的见诸上都有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