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天主教代表专访
2006-12-14 09:04:13 来源:信德网
本报讯 1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界人士研修班莅临河北,其中10位天主教代表到访河北天主教神哲学院、“信德”。这10位分别是房兴耀主教、方建平助理主教、张宪旺助理主教、何泽清助理主教、裴军民助理主教、雷世银神父、沈斌神父、杨宇神父、甄雪斌神父和舒南武教友。
借此机会,本报记者对研修班的主教、神父和教友进行了专访。
房兴耀主教 (山东临沂教区主教)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各位学员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对其它的宗教也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在做人方面、在德行、知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也都是非常著名的学者、专家,他们都常年在国内、外讲学,都有着渊博的知识。这里的教育水平也非常高,也许国内的修院在十年之内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水平。这样的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很及时也很必要,希望这样的培训班以后多办,也希望更多的主教、神父们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习。
我们临沂教区成立于1937年,直到解放有时,有神父68位,其中两位是国籍神父,其余的都是德国神父;当时也有修女60多位,教友两万多。落实宗教政策的时候,教区教友人数不足两万,现在已发展到了五万多。现在教区有神父8位,但在堂区具体工作的只有6位,现在教区的神父们都很注重福传工作,每年都会举办很多的培训班,由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我们都会请一些在修道院放假了的神父和修士帮助我们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教友们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我们教区管辖的面积是整个临沂市的三区九县。
我们临沂教区“索阅”“信德”,可以说是每年都在翻倍的增长,教区的神父非常重视“信德”,都高度赞扬“信德”;教友们也是非常喜欢“信德”,教区就有一位老教友亲自对我说:““信德”是一分救灵魂的报纸。”我本人多年以来,也是“信德”的老读者。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把这份报办下去。
方建平助理主教
这个为期四个月的学习班档次比较高,参加者都是各大宗教的精英。课程很丰富,有法学概论、管理学、古汉语、中国历史等,宗教方面的课程有宗教概论,宗教与当代社会。从神学院毕业这么多年再没进过学校,现在突然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重新进入学校,进入教堂,接爱文化教育,学一些社会上的知识。五大宗教学员在一起共同学习,彼此能够增加沟通和了解,能够建立一个团结的基础,发展中国的宗教事业。
从我们天主教这个角度讲,此次学习的另一个感受是,培养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各方面综合素质,学习是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学习和充实,才能很好地为教会服务,当一个好的带头人。
第三点就是,面对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才能把宗教在社会的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信德”走过了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也是非常艰难的历程。辉煌的历程是说十五来所做出的辉煌成绩,被这么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欢;艰难的历程呢,可以说走这么长的路,信德室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大的艰辛。神长教友们非常支持“信德”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把版面办得更新颖,内容更丰富。我们要精益求精,这样读者每次看到报的时候就像吃了一顿大餐一样,感到有口味。不要看了以后就酸了,倒胃口了,不想看了,这就不好了。目前来看啊,读报的人还是呈上升趋势,前景非常好。希望信德室能够珍惜全国各方面的人士的支持和鼓励,把工作做得更好。
张宪旺助理主教(山东济南)
参加此次研修班,我感觉收获很大。专家学者的授课,使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宗教,对宗教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让我们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教会是大公教会,我们与所有的宗教都对话,包括无神论者我们也与他们对话。可以看到,每个宗教都掌握着部分真理,在很多方面都是真理的护卫者和持有者,每个宗教都有其长处,无论在教义、教规,还是在管理方面,有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觉得换个角度来看宗教是很重要的,可以发现教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这个大公的教会应该更开放自己,更有包容心,学习他人之长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教会的发展更快,更健康,更完美。
这次学习使我开拓了视野,对中国的文化、宗教以及世界的宗教有了更深的认识,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教义教规,学者专家的研究的成果也都展示了出来,可以说是受益良多。
谈到此次学习对教区将来的发展有何助益,我认为除推动教务的发展,比如传教,从别的宗教上也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基督教的福传,佛教搞的“人间佛教”,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关注弱势群体等社会服务工作也有待我们去开展。通过与其他宗教的交流、对话,能够推动我们自身的发展。最近在台湾,佛教界领袖人物兴云大师与单国玺主教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辅仁大学要授予兴云大师法学博士学位,这是天主教与佛教高层之间一次很深的交往。
从宗教教育上通过交流学习,我发现,我们天主教应该更好地从文化的角度把握住机遇,努力探索福传新途径。
在人民大学中学习,那种学术氛围、专家学者对于宗教如痴如醉的研究态度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教授们对宗教的研究比我们还要深,因为他们每个人研究的是一个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刻。
在管理学方面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我们的教会机制还有不太健全的地方,学了管理课程之后,在很多方面对我都有启发。教会的管理肯定和社会上的企业管理不一样,但也有可以借鉴的东西。
这次学习还使我更新了传教方面的理念,增加了信心。以前人们认为中国不信仰宗教的人多,无神论者多,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都有宗教性,有些人虽然不信仰宗教,但他有其宗教性方面的追求,比如对故事的追求(看电视连续剧),对某些报纸、文章的追求,这种宗教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也有利用信仰的传播。
谈到教会的文字福传,我认为文字福传的确很重要,我们教会历来都十分重视。自上次参加了“信德”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时所举办的“基督信仰与现代传媒”研讨会后,我认识到,教会在过去非常重视文字福传,我们的上一代前辈们很重视文字福传,比如解放以前我们济南教区也有自己的报纸。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忙于教会其他方面的工作,忙落实政策,落实房产等工作,没有重视文字福传这个问题。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文字福传的确很重要。但济南教区做得很不够,只有洪家楼天主堂有个文宣组。我从国外学习回来之后,成立了福传小组等几个小组,后来他们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些小小的成绩,但是很不够,是一个堂区的作为。
今后文字福传将作为教区福传事业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来抓,网络福传、多媒体福传等非常重要,也要重视起来。这是受“信德”举办的研讨会和学习班所得到的启发,我们在网络上此前也有所尝试,但因为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经验不足,更关键的是没有重视起来。所以,每次到“信德”来都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
“信德”出版的弥撒经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对教会礼仪方面和福传方面的贡献很大。“信德”出的书很多,内容也不错。
何泽清助理主教(万州教区助理主教)
先概要地介绍一下我们万州教区,我们万州教区是小而有名,是中国教会中的第一个国籍教区,1997年划归重庆,现有教友6万多人。目前有神职人员13人,其中1名主教,12名神父。由于教区分散又多是山区,这给神父们的牧灵和福传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也使一些地区的教友们在主日参与弥撒非常辛苦。
做为一个主教我能有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在北京坐下来好好学习,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经过这次学习,达到了充电、提高的作用,收获很大。参加这样的学习,由于有20多个学分,所以我们也非常努力和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我们教会应该注意对年青一代的培育,我们万州教区一直在做这个宣传工作,抓好慕道再慕道的各项工作,促使各个层次的人来学习教会的知识。
“信德”和信德网是我们中国教会中最好的刊物和网站,我把信德网设为我的主页,上网时必要先浏览,信德网在我们神职人员中普及的比较广,我们要很好的把这个平台利用起来。另外我们教区也打算开设自己的网站,已抽调了一名神职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对于“信德”我这次回去以后要重视起来,要好好的过问过问。
关于社会服务这一块,我们重点抓了农村希望小学的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由香港悟宿基金会和另外几家机构提供),现在已经建了60余所,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使山区一万多中小学生能够有书可读。在校住读的学生有1600多人。关于这项工作我们今后还要继续抓好,力争每年以10所左右的速度在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在这方面下这么大的工夫,这也是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通过做这些工作,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改变对我们天主教的看法。
我们现在的中国教会,正处于一个过度期,也就是处于新老主教交替的过度期。新上来的主教要向老主教好好地学习和请教,继承我们教会中好的传统,同时,还应该学习、创新,使自己能够较好的适应这个时代,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牧灵福传工作,不断培育新人,培育再培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把我们天主教的优良传统继承和承传下去。
裴军民助理主教
此次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开设有宗教学、世界宗教史、宗教与当代社会、哲学等八门课程,这么系统地在我国的一所公立大学学习这些课程,为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很珍惜这个机会。从非信徒的学者那里学一些课程,可以看到他们对宗教的看法。
五大宗教人士之间的认识交流,对今后在国内的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也是我所珍惜的。
除了学习之外,我们天主教的12名学员活动比较多,每星期都要做弥撒,聚会,谈一谈,交流一下。在这段时间中,我们把教区的工作放下来,团契交流,度团体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虽然此次研修班学的都是学术研究方面的理论性的内容,但是通过与老师的交谈,认识到宗教与社会相连的重要性。我们天主教界近些年来也特别关心社会的发展,以前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意识到,二是缺少这方面的能力,也顾不上。那么,这次通过学习,尤其是宗教学课程,其中谈到了宗教的社会性、宗教的文化性等等,这些知识使我开拓了视野,思考更宽广了一些,更深入了一些。我想会在将来教区的工作中要重视宗教如何在社会上去发展,如何充分地发挥宗教的社会本能,如何去在社会上实践信仰,为人去服务,这个方面会有一个新的起点。
学习期间,各个宗教人士之间的交流有一些,但是不很多。至于宗教对话方面的交流则没有,因为没有人带这个头。学习快4个月了,各个宗教人士相互之间大都还不认识。课堂里的交流也不是很多。在魏德东教授的课上,他讲的是男女的平等性,男女在各个宗教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内容,他要求每个宗教团体出一位代表,从自己的本宗教讲述,从宗教教义当中、实践当中,对于男女的角色的看法,进行分享。这也算一次小小的交流吧。
谈到文字福传,我认为文字福传非常重要,国内天主教会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不能跟国外相比,但是它的重要性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传道人员,特别是在乡村,我们传统的观念还是由神父去讲,去传。尽管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地方修女和教友也可做福传方面的事情,但这样的地方还是比较少。作为一位神父,他既要忙于管理,又要去福传,去讲经,解经,为他来讲压力是很大的,而且他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地方的教友。所以,大部分地方的教友对信仰的认识、提高,基本上都是通过阅读圣经、圣书和教会报刊所达到的。这是在农村堂区的情况。
比较热心的教友,他会每星期去一次教堂,听神父的一次讲道,为他来讲,他还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而教会的书报在福传中扮演着角色,可以弥补教友们所缺少的。教友们在阅读教会读物时,他们的信仰得到了加深,这是他们了解信仰,加深信仰,提高信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看到当地的每一座教堂都有他们自己的报纸,都是免费送给本堂区的教友。堂区神父并不要求教友们一天就把报纸读完,而是非常鼓励教友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它读完,这样教友们拿到一份报纸后慢慢读,读到周六读完了,然后又能拿到新的报纸。这样,他们通过阅读,也思考信仰,使他们的信仰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加深,这份报纸就如同圣经——精神食粮,使他们的灵性得到了滋养。
而文字福传在中国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我们这些神职人员、讲经人员、传道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它更能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为今天的年轻人来讲,通过文字了解教会的信仰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通过网络。我们现在通过高科技的传媒方式来传递信仰信息,为这些年轻人来讲,是他们愿意接受的方法。如果我们送他们一本圣经,他们不一定去翻看,但是网上的圣经金句,或者出现在一些文章里的经文,他们则很感兴趣。
将来我们要继续加强文字福传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思索,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加以改进,以提高我们文字福传的质量。
这么多年来,我也是与“信德”一起成长,“信德”成立15年了,而这15年来,我也是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信德”出版的图书不管是在修院,还是为平信徒日常的灵修阅读,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内容比较丰富,从浅显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读物,到神学上的一些高深的理论性的书籍,在各方面来讲,这些书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
从晋铎到现在14年的时间里,我只是于1992-1993年在沈阳堂区做了一年的堂区工作,主要工作是在沈阳神哲学院教书。所以,我也非常喜欢与教友们更多地接触。我也常常利用假期到堂区办一些班,而圣诞节和复活节则是到堂区帮忙。每一次与教友们的接触都能给我很多的感受,使我很受触动。从教友们与我的简单谈话和问候当中,都能看到他们对神父的尊重、敬仰和期待,这也更帮助我自己意识到作一位司铎的价值。
教区现在还没有报刊,但也打算创办。辽宁教区一个省是一个教区,这么大的教区我想也应该有自己的一份报纸。刚开始去做时,一个月有一期也可以。我想物质方面不是困难,人员方面也没有问题,现在就看如何去做。以前我们是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个地方,也是对文字福传工作不够重视。
我曾与很多年轻人谈到过这事,他们对此都很感兴趣。他们中有一些不是教友,但是他们说如果教区要办报的话,他们愿意帮忙。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有没有资金,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设备等等,把问题想得复杂化了。其实如果我们愿意去做的话,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时候也是可以开始的。在国外,我看到好多堂区神父他们并没有专业的设备,他们就是通过自己的电脑,然后用E-mail找地方印刷,很多时候印刷得并不精良,但是通过普通的纸张把他们的报纸刊物印刷出来,发给教友,起到福传的作用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些为我们来说都不是困难,关键是看这个意识,要不要把重点放在这个上面。
在我们教区,由于神职人员比较缺乏,很多神父几乎成了“圣事机器”,大量的时间用于做弥撒、听告解、行圣事。从一个地方匆匆忙忙地赶到另一个地方。弥撒中有一个讲道,如果讲道时间太长,很多教友又不能接受;虽然也有一部分教友希望神父能够多讲一些,但是神父会觉得如果讲得时间太长了人们就不爱听了,或者神父自己也就不愿意继续了。所以,讲道对神父来说是一个挑战,他必须去好好准备,因为教友们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而神父们如果能用文字把自己的讲道写下来,印成单页送给教友,或在教会报刊上发表,这也是对福传工作的一个补充,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信德”创刊已有十五年了,可以说教友们最早接触到的国内教会的报纸就是“信德”了。在我的家乡喀左县山湾子村教友们就非常喜欢“信德”,“索阅”数量也比较大。
雷世银神父(四川乐山教区神父)
关于这次在北京参加学习的感受,我真是一言难尽。对我们中青年司铎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和非常必要的。在我平常的牧灵与福传工作中,从修院出来后,我是一边工作一边摸索,从来没有很好地再坐下来好好地学习,这次能跳出教会、跨越宗教,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且学习的功课又是全新的,上课的老师都是国家一流的。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收获确实非常大。过去我们不愿和其他宗教接触,也不想了解别的宗教,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其他宗教,我们应该向其他宗教学习,大家互相借鉴欣赏。反过来再反省我们自己,这样我们从理论到教会的实践,起到了回归、提升,开阔视野的效果。过去我们忙于牧灵与福传工作,忙于事物工作。现在是我们中国教会神长、教友最好的福传环境。尽管我们的教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教会内的团结问题。我们希望本着天主的旨意,大家都来做修和的工作,千万不要再扩大矛盾、加深裂痕。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大好形势。在圣传方面避免裂痕(现在有扩大的趋势)。
作为我们“信德”的办报人员,在观念和思想上,应该不断调整、不断更新,以便适应我们教会牧灵与福传工作的需要。我们的办报要适应各种层次人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人员的需要。
我认为我们教会在牧灵与福传工作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要服从国家的法律,按我们教会正统的教规,要把好政治关、信仰关;
2、在当前的背景下传福音,我们一定要适应中国社会的这个大气候;
3、福音本地化,立足中国文化,从我们教会的名称要立足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往,我们教会的传教工作多偏重于走下层路线,主要靠教友们来传教,靠家族来传教,靠感情、良知传教,福传的方式比较简单化,福传发展的不平衡。
4、我们的地方教会,主要是我们四川的地方教会要抓再培养、抓人才。教会内部要搞好团结和和睦(教会内部神职人员的团结、神职人员和教友们的团结、教友们和教友们的团结)。抓基础、抓硬件,要生存要发展。现在地方教会和经济发展很不适应,怎样处理好发展教会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教会现在要找准助理主教切入点。比如说在社会服务方面、旅游福传方面、慈善公益事业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5、希望我们的各地教会加强教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借鉴,共享教会资源。
沈斌神父(江苏省海门教区负责人)
通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收获非常大。尽管教区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当时接到学习通知的时候,还有一些想法,离开了教区,工作怎么办?现在回头来看,离开教区,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参加这次学习是非常值的,更是需要的。
首先,这次学习,在很多方面开阔了视线,使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深度。比如,有一门课,它谈到了宗教与当代社会,这门课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其中魏德东教授提到了“宗教的市场化”,这个提法很新颖,他说,对于宗教,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大市场、大超市,五个宗教就是五种商品,这五种商品在市场上,哪个宗教的商品做的好,那么买你的东西的人就多,这个宗教就有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产品”做大、做强,现在就是一个课题,也是我们目前福传的一个问题,如果把福传拿到社会上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商品来比喻,我觉得更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这个理论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深思考,我也会把这个理论带回到我的教区中去,向教区的神长、修女、教友做宣传,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其次,在我们的课程中还安排了一个《宗教学概论》,它从宗教学的角度,对宗教进行了探索,其中有很多提法我是第一次听到。
第三,这次还开设了法律课,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很重要,现在是以法治国的法治社会,作为教会,我们如何运用法律来管理好我们自身,在法律的范围内做好我们的工作,这次学习给了我们很好的帮助。
同时开设的管理学,让我们懂得了管理不是盲目的,不是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它也是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的,我们将会运用这些知识,在日后把我们的管理规范化,把我们的教会管理的更好。
我们海门教区比较小,是江苏的四个教区之一,海门教区成立于1926年,我们的首任主教朱开敏是教廷祝圣的首批华籍主教之一,现在教区有教友近三万,有10位年青神父,2位老神父(已不能参与牧灵工作),有16位年青修女,7位老修女。目前在传教岗位上是15位修女在帮助神父做传教工作。我们的管辖范围是管江苏省的南通市(地区),教区不是很大。
我们的主教在世的时候曾送2位修女就读医学,其中一位已本科毕业,加一位正在读研究生,我们教区的神父比较少,但以后我们会把有潜力的神父送到大专院校去深造,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教友的培训,办了各种培训班、学习班,加大了对年青教友的培训。
全教区正在更进一步地做好我们的牧灵工作,首先对青年教友的信仰生活有所培育,这也是很多教区所面临的问题,教友老龄化问题严重,青年教友的信仰素质不是很好,我们要筑固青年教友的信仰,在传教工作中怎么样引导广大教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另外,在牧灵工作中我们还是要跟广大教友提到,要坚定我们的思想,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这条路,不能被外面一些不同的声音所动摇、所影响。
我这是第二次到“信德”,每次到“信德”来,对我都是一种激励,“信德”的确是在做事。在这里我希望用“信德”这个媒体呼吁全国广大的神长,尤其是年青的神父、修女要静下心来,把我们的精力,我们的时间放在传教上。不要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一些内部的纷争影响了我们教会的形象,影响了教会的发展。“信德”目前是中国教会最大的媒体,通过“信德”我来做这一项呼吁,希望广大的年青的神父、修女,一定要认识我们的使命,在目前这个好的大环境下,抓紧机遇,把我们的福传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杨宇神父(北京)
感谢中央统战部举办的这次学习班。这次学习班让宗教人士了解到中国最高学府对宗教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于宗教界所持有的态度。这次学习班以开放的姿态讲学,学习班中包括了中国五大宗教的人士,通过学习、交流,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了解不同宗教,乃至无信仰的团体的机会。
这次是我第一次如此广泛、系统地学习各个宗教的知识,并与中国五大宗教高层人士进行交流。透过这次学习,也是我们认识自己不足,让自己有更深的反醒和提高的机会。我虽然在国外接受了高等培训,但仅此一方面是不够的;这次学习到了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宗教观,客观的现状以及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以后国家制定相应的宗教政策,为文化人和宗教学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我觉得信德网消息更新程度很快,“信德”更加侧重于以通俗易懂的内容为最基层、最普通的教友提供信息和资料。我经常看“信德”,但更多的是浏览,所以我希望“信德”能为更多的知识分子服务,刊登一些思辩性强,更有深度的文章。
对于受众来说,“信德”、信德网是开放性的,面对的不仅仅是神父、教友和宗教界人士,也包括更多的无信仰的读者。这样看来,我们的信仰本身是好的,但是在特殊的文化、地域当中,我们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通过更新更好的方式吸引大众。比如,现在的超女现象、麦当劳的经营方式,都是以更新更鲜的包装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我们生长的地方是天主特选的,这就意味着福传是我们天生的使命,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使耶稣在中国文化、社会背景中降生成人,降生到我们中国的社会、团体中。
甄雪斌神父
第一个感受是政府对青年教职人员的关心。从学习班上可以看到,政府对青年教职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走入社会的关心和焦虑,希望我们更加提高,切实把握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再就是文化素质的提高,做一个更好的教职人员,为教会为社会服务。另一个感受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因为这次学习班面向五大宗教,每个宗教有十一、二个人来参加学习,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也是各个宗教间的一种学习和交流,互相认识,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自从做神父后,一直在天主教会工作,虽然对其他的宗教有所耳闻,但是没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没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次在这个班上有一些问题,想法啊,可以去提问去交流。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这次办班使我们在文化知识上有很大提高,特别是有一些课程比较好,比方像管理学。我作为一个神职人员,管理神学院,和神父打交道比较多,和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因此一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啊,就可以在管理修院的过程中去运用;还有一些基础法律课,当然还有其他的课程都比较好,像宗教学概论啦,世界宗教史啦,宗教与世界的关系啊等等。这些课程以前也学习过,这次呢又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一遍,这是对我个人的一个提高,对我个人的一种帮助和支持。
这次虽然是脱产学习,但是在北京市举办,有时候你想脱产也脱产不了。我抽没课的两个半天,周四上午和周五下午,在神学院兼了课程,回去给学生上课。本来这个班开始前,神学院已经开了课,修院因着我后来调整了课程。我必定还在北京嘛,有些管理上的事情,虽然其他神父都帮了很多忙,但有的时候还是需要我参加,所以就比较忙一些,尽量调整好吧。
作为一位神父,我觉得天主教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相比其他宗教发展比较缓慢,因此,虽然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相比其他教会,像佛教,基督教,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认为中国教会要发展,必须把我们宣传出去,怎么宣传呢?不仅仅是用神学理论去宣讲我们的福音,更重要的是,切实关心社会的问题。我们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是讲爱德的宗教,是提倡正义和平友爱,和谐社会的一个宗教,我们讲很多的神学道理,可能有时候很多老百姓听不懂,但我们做的他们可以看到,就是我们的公益事业。教会也常常讲,天主教会什么时候把穷人、把边缘人士奉为教会的中心,这个教会才有发展,而恰恰就是这些事情,当我们去做的时候,别人才能看到。我们做了很多神学研究,这当然很重要啊,非常非常重要,它是我们教会的基础,可这些研究可能是一些普通老百姓,社会大众接受不到、感受不到的,但我们所做的,他们是可以看到的,我觉得我们各个教区,各个省市教会都应切实关注到社会的问题,在政策范围内,抓住机遇去发展我们的教会,像北方进德及其他一些慈善机构,像孤儿院、养老院、医疗服务,包括我们组织一些教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志愿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我想只要我们做好这些,应该为帮助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帮助教会在中华大地上被广大不信教的群众对基督宗教有更深的认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们应该从文化艺术方面着手,因为这是我们信仰的表达。比如宗教绘画,宗教建筑,宗教音乐,这些可以让他们从宗教艺术上侧面认识了解教会。
我觉得中国教会的出版机构,要出版一些专业的神学研究书籍,一个是我们可以编写,再一个是我们可以翻译。有些书在港澳台已经出版,我们能不能获得版权翻译再版,这样可以充实神父、修士、修女的阅读和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着手于普通大众。有些很多教友受过很高的教育,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友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大部分可能还只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或者只是小学毕业,我们多出版一些小的报刊杂志,他们还是可读的可看的,可以了解的,我觉得“信德”就很好。对“信德”我总结了这么几点。第一,“信德”首先是一个窗口,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天主教会的主教神父修士修女,甚至包括非天主教的信徒,或者不信教的人,藉着“信德”和信德网了解我们的教会,对整个中国教会和普世教会有一个了解和认识。第二,“信德”是各地教会学习的榜样。因为她给我们一个思路,一个方向,一个福传的途径。第三,“信德”也是我们神学思想、教会信仰的一个把握,因为我们在宣传一个正统的宗教信仰,而且教会的一些神学思想和教会动态都是藉着“信德”和信德网宣传出去的,这样,我们能够对当今教会神学的发展有一个认识和学习。我觉得还得大力推广“信德”。据我了解,特别在解放前,尤其基督教在出版事业方面做的比我们天主教好,为中国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天主教在方面也应该赶上。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区或者堂区,建立一些网站,把堂区活动,神父的讲道或者其他一些信息放上去,这样我们教会的网络传媒福传事业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据我了解,我们北京神哲学院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比较喜欢“信德”,每期出版后,大家还是喜欢阅读的,他们通过“信德”了解教会的动态,了解国内国际教会的动态,北京教区有天光报,大家现在阅读的报纸,“信德”是第一,之后就是天光报,紧接着还有一些港澳台的报刊。因为“信德”现在是十天一期,天光报是两个礼拜一期,这样大家阅读“信德”相对比较多一些,而且版面也比较丰富,“信德”比较全面一些。天光报也很好了,但天光报毕竟是教区性的报纸,报道外地的新闻相对少一些。
我希望“信德”越办越好,增加一些神学思想的报道,国内国际教会的动态上更加丰富些,版面多一些。我觉得也可以借鉴港台报纸的某些版面,比如说对新出的一些电影内容比较好的进行介绍,公教报上就有这些。因为天主教会在城市里也有,在农村也有,特别在大城市,很多有文化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经常光顾电影院,他们通过“信德”,可能看到某些电影特别好看,特别有教育意义,他就愿意去看,这样在他们去看之前,对电影有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也看到一些报刊有,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面吧。因为我对文字福传没做过太多的研究,我就希望教会能出更多的报刊,更多人去投稿写稿,更多的人去关心教会的福传事业。
舒南武教友(江西)
很高兴参加这次包括了中国五大宗教团体的高级别高层次的学习,也感谢中央统战部和各个相关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作为教友来说,这次学习弥补了我在知识方面的不足,充实了对于宗教政策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国家的宗教政策,在回到教区后,可以大大提高福传工作的效率。这次学习班马上就结束了,四个月的学习时间虽然不长,却让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受益匪浅。平时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这样静下心来学习,这次的学习班不但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休息调整自己的机会,真的很宝贵。
这是我第三次来“信德”了,你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张神父呕心沥血的工作让我十分感动。信德网是天主教界一流的网站,和“信德”一样肩负着重要的福传使命,这些文字福传工作,都给我们的神长教友提供了福传的目标和动力,促使我们更好的为福传事业努力奋斗。
你们的工作真的做的很好,我们这次同行的主教神父们也都说“每次来信德都是一次鼓励”。希望你们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