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义务传道员的榜样


2006-11-27 16:16:58 作者:刘则济 来源:信德报(第284期)

——记宜昌堂口乐传福音的王安云

    作为一个外地的教友,来到宜昌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信仰之家”——天主教堂。在宜昌堂口一位老婆婆的关怀下,让我很快找到了这个“娘家”,并与之融为一体。
    那是2003年的夏季,有一天我刚走到宜昌天主堂门口,迎面遇到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婆婆,她笑容可掬地向我点头示意,真诚地说:“请进,欢迎来参观!”当她了解到我是一位教友后,更是喜不自禁,亲热地牵着我的手,对我问长问短,嘱咐我千万别忘了主日来参与弥撒。在外流浪已久,感受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隔阂,有多久没有听到这暖人肺腑的话语,有多久没有感受这亲人般的关怀与温暖,我的心头不由一热,向她报以感激的一笑。我在心里说:我找到家了!
    后来,熟悉的人告诉我,她叫王安云,年近七旬,是堂区的骨干教友。她自幼失去父母,5岁进入教会办的孤儿院,从那时起全心地信靠了主,并把这信仰作为一生无悔的追求。
    与王安云老人相处,她始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乐观开朗的感觉,每天都可以看到她在堂口忙碌的身影。早晨望弥散,她雷打不动来得最早,到路口迎接盲人教友,领读早课经,弥撒完了,她最后一个离开,打扫完卫生,再主动值班,接待来参观的客人,义务为他们讲解圣教要理。有时老伴儿埋怨她一天到晚“粘”在堂口不顾家,她总是耐心地开导老伴儿:教堂比家里更需要我!
    自1986年从宜昌市麻纺厂退休后,王安云老人二十年如一日,以堂口为家,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给了主的福传事业。有不少人因为王安云的热情讲解而认识了天主,并加入了教会,成了天主的好儿女。
    1993年的一天,刘时珍到市第一医院看病,巧遇家住那里的王安云。两人虽然素不相识,但王安云发现刘时珍情绪低落,便主动上前嘘寒问暖,开导她正确看待人生旅途中的疾病患难,并把她带到教堂,介绍自己的信仰,讲解基督的福音。经过半年的慕道学习,刘时珍欣然接受了天主教的道理,于当年8月15日领洗入教。领洗后,刘时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一个热心服务的义务传道员。她效法王安云的榜样,不仅热心祈祷,而且在行动上表现出了基督徒的无私爱德,时常自带礼品到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拿出有限的退休费购买圣牌、苦像赠送给新领洗的教友,主动要求轮班在堂口服务。
    王安云老人为堂口的福传不仅献出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周围的人也十分慷慨,倾注爱心。2005年圣诞节,王安云看到圣婴“马槽”旁只有一个电动圣诞老人,她毫不犹豫地掏出500元做献仪,又购进一个圣诞老人;复活节堂口要圣圣水,她主动买来食用盐;逢有教友生病或去世,她总是第一个献上求恩或亡者弥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安云无私奉献爱心的行为,感动了堂口的教友,许多人也纷纷加入到堂口义工队伍中来,陈志华姐妹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陈志华原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复活节刚刚领洗。当她发现堂口的文字福传工作有些薄弱时,便主动与负责宣传的教友商量,利用堂口的两块黑板报,自采新闻,自拍图片,剪贴教会报刊上的一些文章,办起了“信仰与人生”的宣传橱窗。如今,这橱窗已经成为了宜昌堂口一道靓丽的福传风景线。陈老师还多次慷慨奉献爱心。敬老院的戴玛利亚夏天没有蚊帐,陈老师掏钱买了一床新的,并买了一壶10斤装的菜籽油一并送上,感动的戴婆婆热泪盈眶。

本文标题:义务传道员的榜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