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于无声处听惊雷:浅论天主教礼仪中的“神圣静默”


2025-11-28 10:11:57 作者:魏生辉神父

在庄重的天主教礼仪中,除了经文、歌声与动作,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静默。它并非礼仪的空白或中断,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张力的祈祷形态。这种“神圣静默”具有深刻的实在意义与丰富的象征含义,它根植于圣经的启示,被教父们所珍视,由梵二精神所重申,被弥撒经书总论所倡导,并在中国文化的智慧中能找到深远的共鸣。

图:明明

一、圣经的根基:静默是朝拜与期待的姿态

圣经中的静默,常是天主临在的标记和人类回应神圣的恰当姿态。

1. 面对天主的威严:旧约中,当至高天主显现时,万物肃静。哈巴谷先知说:“唯上主在祂的圣殿中;普世大地在祂面前应当肃静!”(哈2:20)。厄里亚先知在曷勒布山上,经历的不是在狂风地震中,而是在“轻微细弱的风声中”遇见了天主(列上19:12),这揭示了天主常在宁静中发言。

2. 聆听与默想的准备:圣咏中“你们要停手!应承认我是天主”(咏46:11)的呼唤,邀请人在静默中承认天主的主权。在耶稣的榜样中,我们看到祂常常“退避到荒野地方去祈祷”(路5:16),这静默是与祂与父深入沟通的空间。

二、教会训导与礼仪传统中的意义

教会将静默整合入礼仪结构,赋予其特定的神工与灵修目的。

1. 教父的灵修遗产:

(一)圣奥思定的名言:“信德是在静默中形成的”。他强调,对天主的真知需要心灵的宁静与收敛。

(二)圣依拉略说:“我们应当在静默中寻找认识天主的适当言语。”教父们视静默为孕育信德和深化对天主认识的沃土。

2. 梵二精神与《弥撒经书总论》的规范:梵二《礼仪宪章》第30条鼓励“在适当时候”遵守“神圣而严肃的静默”,视其为礼仪本身的一部分。《罗马弥撒经书总论》第45条则具体指明了静默的时刻与意义:

(一)举行弥撒前,在圣堂、祭衣室、更衣厅及四周围保持静默是值得称赞的,好让大家“预备心灵,虔诚及合宜地参与圣礼”。

(二)忏悔礼后:让人“收敛心神”。

(三)集祷经后:让信友“意识到自己站在天主台前,并私下呈上他们的祈愿”。

(四)圣道礼仪中:在读经及讲道后,对圣言作“简短默想”。

(五)领圣体后:让人“用心祈祷赞美、感谢天主”。

这些规定表明,静默是主动的参与的一种深刻形式,是内心与天主对话的时刻。

3. 《天主教教理》的诠释:教理指出,静默是祈祷中“言语的源泉”,能帮助我们“收敛我们的心”,并在静默中,“天父的慈言响彻我们心中”(CCC 2717)。它不仅是外在环境的安静,更是“心灵的内在收束”,旨在“聆听圣神,感受无声之爱,与祈祷的主契合”。

三、神圣静默的实在意义与象征含义

1. 实在意义:

(一)个人内化的时刻:将所聆听的圣言或所领受的圣体,在心灵深处与个人的生命经验相结合。如同玛利亚以信德的眼光“把这一切事情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复思想。”(路2:19)

(二)圣神工作的空间:当人声止息,圣神才能在人心深处低语,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真理(若16:13)。

(三)共融的深层表达:整个团体在静默中朝向同一焦点——天主,形成一种超越言语的灵性共融。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他们都“同心合意地专务祈祷。”(参阅 宗1:14;4:24;5:12;8:6)

2. 象征含义:

(一)受造物面对造物主的敬畏:象征人在无限天主前的有限与谦卑。“高天陈述天主的光荣,穹苍宣扬他手的化工;日与日侃侃而谈,夜与夜知识相传。不是语,也不是言,是听不到的语言;它们的声音传遍普世,它们的言语达于地极。”(咏19:2-5)

(二)心灵的子宫:象征新生命、新领悟、新恩宠在其中孕育和诞生。“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大地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创1:1-2)“祂醒起来,叱责了狂风和波浪,风浪就止息平静了。”(路8:24)

(三)末世性的期待:象征教会在此尘世旅途中,对天上耶路撒冷永恒宁静的渴望与预尝。“当羔羊开启了第七个印的时候,天上静默了约半小时”(默8:1)

四、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对话与共鸣

“神圣静默”的精神,与中华文化中的诸多传统智慧不谋而合,使其在中国信友心中更易产生共鸣。

1. “默而成之”的修养功夫:儒家经典《中庸》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描述天道运行之幽微深奥。《易经》亦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与礼仪静默中,人在外表静止中,内心与天主感通的经验高度契合。静默是一种“收放心”的功夫,将外驰的心神收回,以契合天道。

2. 道家“虚静”的智慧:老子强调“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认为唯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万物的本源与规律。这与礼仪静默中“清空”杂念,为迎接天主的圣言和恩宠预备空间的目的一致。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中国文化,特别是在艺术与诗词中,极其重视“留白”与“空灵”的意境。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道出了在静默中所能蕴含的、超越言语的深厚情感与意境。礼仪中的静默,正是这种“无声之言”的灵性表达,其内涵远比喧嚣的言语更为丰富。

4. “慎独”与内心的真诚:儒家讲究“慎独”,即在独处时仍保持内心的诚敬与端正。礼仪中的静默,尤其是在团体中的静默,是公开的“慎独”练习,它考验并培养每个人内心对天主的真诚,而非仅在外表履行仪式。

结语

综上所述,天主教礼仪中的“神圣静默”,绝非无所事事的空白。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祈祷,是聆听与回应的神圣空间,是个人内化与圣神启迪的关键时刻。它象征着受造物在造物主前的敬畏与开放。当这一源自圣经与传统的实践,与中华文化中“无声无臭”的天道观、“虚静观复”的哲学智慧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相遇时,它便获得了深厚的文化支撑与灵性共鸣。对于中国信友而言,理解并珍视礼仪中的静默,不仅能深化其礼仪参与,更能使其在华夏文明的智慧光照下,更深刻地体悟那“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神圣相遇——在万籁俱寂中,聆听那创造与救赎的慈爱低语。

本文标题:于无声处听惊雷:浅论天主教礼仪中的“神圣静默”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