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合一之饼,擘开之身:论弥撒中“擘饼”的实在意义与象征含义


2025-11-26 10:04:44 作者:魏生辉神父

(图:孟玛利亚)

在感恩祭(弥撒)的核心,有一个极其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动作——主祭将祝圣后的面饼擘开。这“擘饼”礼,远非一个仅为分发的实用步骤,而是整个感恩祭奥迹的浓缩表达。它是一个满载救恩史信息的神圣奥迹行动,深刻地揭示了基督牺牲、教会合一与神圣共融的奥迹。从圣经的记载到教父的阐释,从礼仪的演变到中国文化的共鸣,擘饼礼持续地向信友诉说着其深邃的灵性内涵。

一、 圣经的基石:从盟约标记到基督的命令

“擘饼”在圣经中是一个具有丰富神学含义的主题。

1. 增饼的预象:耶稣在增饼时,“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门徒”(玛14:19)。耶稣对群众“动了怜悯的心”,耶稣“拿起那五个饼和那两条鱼来,举目向天,祝福了,把饼擘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在众人面前,把两条鱼也分给众人。”(谷6:34,41)这个“拿起—祝福—擘开—递给”的动作序列,预先象征了感恩祭的举行,也暗示祂自己将成为滋养世人的生命之粮。

2. 最后晚餐与建立圣体: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路22:19)。“擘开”这个动作,与祂“为你们而舍弃”的身体直接关联。擘开的饼,正是祂在十字架上即将被擘开的身体的预演和圣事性呈现。

3. 厄玛乌的门徒:复活的耶稣在厄玛乌被门徒认出,是在“擘饼时”(路24:30-35)。这表明,“擘饼”是复活的主被祂的子民认出的特有方式,是基督徒聚集的核心礼仪行动,大家相称地领受同一个死而复活的基督圣体而与成为一体(格前10:17),早期教会甚至以此作为感恩祭的代称(宗2:42)。

二、 教会训导、历史与礼仪传统中的阐释

教会自古至今,不断深化对擘饼礼的理解。

1. 教父的深刻阐释:

(一)圣金口若望:擘饼给予的合一。他强调:“我们虽众,却只是一个饼,一个身体。”(格前10:17) 擘开的同一个饼,分给众人,象征着我们在基督内合而为一,成为祂的奥体。圣金口若望强调我们在基督内擘饼的三个维度:圣事性合一(‌通过共享同一圣体,信友在基督内成为一体。)实践性合一‌:(要求信友以和平与爱德彼此接纳)和使命性合一‌(教会需以合一的见证服务世界)。

(二)圣奥思定:擘饼赋予的使命。他在讲道中常对信友说:“你们要成为你们所领受的。” 当信友领受那擘开的同一个饼时,他们不仅领受基督,更被呼召 “成为”基督的奥体,即一个在爱德中合一的教会。擘饼礼因此是教会合一使命的圣事性驱动力。

2. 历史中的演变:早期教会使用一个大面饼,擘开分送,其象征意义极为强烈。后来,为方便起见,出现了小面饼,但擘饼的核心礼仪动作及其神学意义始终被保留。《罗马弥撒经书总论》规定,主祭需将圣体大面饼擘开,并将一小部分放入圣爵,同时诵念:“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圣体圣血的搀合,使我们领受的人,获得永生。”(参看 总论83,155条) 这个动作,称为 “搀合” ,象征着复活的基督——祂光荣的身体与血,即整个生命——的合一,也象征了感恩祭(基督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相结合。

3. 《天主教教理》与《弥撒经书总论》:教理指出,擘饼的仪式“在宗徒时代,感恩祭即以此名称呼,象征信友虽多,却因领受唯一生命之饼,即为拯救世人死而复活的基督,而成为一体”(CCC 1329)。《经书总论》第83条则明确指出,擘饼是“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做的动作”,并强调“信友因着擘开的同一个饼,形成一个身体,在唯一的生命之粮中共融,这生命之粮就是为拯救世人死而复活的基督。”

三、 “擘饼”的多重象征含义

1. 牺牲的象征:擘开的饼,是基督在十字架上为爱而牺牲、被擘开的身体的直接圣事象征。它使加尔瓦略山的牺牲,以非流血的方式临现于祭台上。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效法基督,“擘开”自己,打开自己的心,敞开心胸去面对一切的心态。

2. 合一的象征: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奥秘:饼被擘开,正是为了合一的实现。从 “一个” 饼中被擘开的许多部分,分给 “许多” 人,使他们成为 “一个” 奥体。这生动地表达了“在多元中合一”的教会本质。

3. 共融与分享的象征:擘饼是为了分发与分享。它象征基督的生命被分享给所有信友,也要求信友彼此分享生命,实践爱德。一个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基督徒,无法真正理解擘饼的意义。

四、 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对话与共鸣

擘饼礼的奥迹,能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激发出独特的灵性回响。

1. “和而不同”的合一观:儒家讲“君子和而不同”。擘饼礼所象征的合一,并非消灭个性的整齐划一,而是如同从一个饼擘出的许多碎片,每个信友仍保有独特的个性与神恩,却在基督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奥体)。这完美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

2. “分”与“合”的辩证智慧:中国文化深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理。擘饼礼将“分”与“合”统一于一个动作中:以“分”饼为方式,以达到“合”一为目的。这为“分”与“合”的辩证关系赋予了神圣的积极意义——为了更高层次的合一,甘愿被擘开、被分享。

3. “民以食为天”中的神圣共融:中国文化高度重视饮食与共餐,“民以食为天”。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常在共餐中建立。感恩祭中的擘饼与分饼,是 “神圣的共餐” 。它超越了世俗的宴席,将“食为天”提升至与“生命之天”(天主)共融的层面。在圣体筵席中,我们成为天主大家庭的成员。

4.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基督作为“羔羊”,被擘开牺牲、替罪、救赎、全燔祭、以成就救世“大我”的壮举,与中国文化中赞颂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在伦理层面产生崇高共鸣。擘开的饼,无声地宣讲着这爱的极致。

五、耶稣“拿起—祝福—擘开—递给”的动作序列的灵修启迪

耶稣“拿起—祝福—擘开—递给”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并非礼仪中孤立的流程,而是耶稣为信友铺设的一条灵修路径,将天上的奥迹与地上的生命、神圣的仪式与日常的践行紧紧联结。每一个动作都像一把钥匙,开启着信友内心的属灵宝库,引导我们在生活中“成为”那被擘开的饼——既是基督的身体,也是爱与合一的见证。  

首先,“拿起”是回应的起点。耶稣在增饼时“拿起饼来”(玛14:19),并非随意的动作,而是因“动了怜悯的心”(谷6:34)——祂看见群众的饥饿,便主动承担起滋养他们的责任。对信友而言,“拿起”意味着接过主的召唤,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才能等甚至软弱,都放在主基督的手中。就像耶稣拿起平凡的五饼二鱼,我们的生命或许看似微小、普通,好似耶稣手中的“五饼二鱼”,却因被主“拿起”而有了神圣的使命:拿起对邻人的关怀,回应他人的需要;拿起自己的十字架,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拿起信仰的见证,在世俗中坚守真理。在信仰和生活中,要拿的起来,也要放得下,能高能低,荣辱自如。这“拿起”不是强迫,而是出于对主耶稣的信任——正如耶稣知道,那平凡的饼会成为生命之粮,我们也相信,主能将我们的有限转化为无限的爱。  

接着,“祝福”是感恩的升华。耶稣“举目向天,祝福了”(玛14:19),这一动作指向天父,是对祂的赐予的回应,也是将一切交托的信德。在灵修中,“祝福”并非仅指言语的感恩,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当我们拿起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喜乐还是苦难,都像耶稣那样“举目向天”,承认这一切都来自天父的美意。比如,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是抱怨,而是祝福:“主啊,感谢你让我在这困境中学习忍耐;”当我们收获幸福时,不是骄傲,而是祝福:“主啊,愿这喜乐归给祢,也分给他/她人。”这种“祝福”的感恩灵修,让我们脱离自我中心的牢笼,学会以天父的眼光看待世界,将每一个时刻都变为与祂对话的机会。圣保禄更深刻的启示:“我们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格前10:16)

然后,“擘开”是舍己的核心。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擘开”饼,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路22:19)。这“擘开”是牺牲的象征,也是合一的关键——饼不被擘开,就无法分给众人;生命不被“擘开”,就无法与他人共融。对信友而言,“擘开”意味着舍弃自我的私欲:舍弃骄傲,学会谦卑;舍弃怨恨,学会原谅;舍弃吝啬,学会分享。圣奥思定说:“你们要成为你们所领受的”,当我们领受那擘开的饼,就被呼召“成为”基督的身体——一个愿意为他人舍弃的身体。比如,当我们为了照顾家人而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当我们为了教会的事工而牺牲个人的娱乐,当我们为了和解而放下自己的面子,这都是“擘开”自己的生命,像耶稣那样“为你们而舍弃”。这种舍己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爱的流露——正如耶稣的“擘开”是出于对我们的爱,我们的“擘开”也是出于对主的爱,以及对邻人的爱。加拿大著名诗人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但我们“擘开”自己的心,就会让基督之光照亮和温暖我们黑暗和破碎的心灵世界。

最后,“递给”是使命的传递。耶稣“递给门徒”(玛14:19),门徒再递给众人,这一动作形成了爱的链条。对信友而言,“递给”意味着将基督的爱传递出去,让他人通过我们感受到主的临在。就像早期教会“擘饼”作为感恩祭的代称(宗2:42),信友的“递给”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共融:当我们把爱递给他人,我们也在领受他人的爱;当我们把希望递给他人,我们也在巩固自己的信仰。比如,给孤独的老人送一份热饭,给迷茫的朋友一句鼓励的话,给犯错的人一个原谅的拥抱,这些看似微小的“递给”,都是基督的身体在行动——正如那擘开的饼分给众人,我们的爱也让他人成为“一个身体”(格前10:17)。这种“递给”的灵修,让我们脱离孤立的状态,成为教会奥体的一部分,共同完成主的使命:“你们改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若13:34)“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玛28:19)。  

“拿起—祝福—擘开—递给”,这四个动作构成了一个循环的灵修旅程:从回应主的召唤开始,以感恩之心交托,以舍己之心付出,以传递之心使命。它不仅是弥撒圣祭礼仪中的形式,而且是信友们生命的写照——我们每天都在“拿起”自己的生命,“祝福”天父的赐予,“擘开”自己的私欲,“递给”他人爱与希望。正如圣体圣事是“基督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相结合”(《罗马弥撒经书总论》83条),这灵修旅程也让我们与基督的生命深度融合,成为祂的奥体,在世界上见证祂的爱。当我们这样行的时候,就能像厄玛乌的门徒那样,在“擘饼时”认出复活的主(路24:31)——因为主就在我们“拿起”的责任中,在我们“祝福”的感恩中,在我们“擘开”的舍己中,在我们“递给”的爱中,与我们同在。

结语

“当耶稣与他们坐下吃饭的时候,就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路24:30)弥撒中的擘饼礼,是一个将救恩史、基督论、教会学和基督徒生活浓缩于一体的神圣行动。它向我们揭示:基督是为我们而擘开的生命之粮;教会是从这唯一之饼中诞生的合一奥体;而每个基督徒的使命,就是被基督的爱所擘开、所转化,并在服务与共融中,成为献给世界的礼物。当这源自加尔瓦略山的奥迹,遇见中国文化中对和谐、共融、分享与牺牲的深刻理解时,它便呼唤中国信友,不仅以虔敬之心领受这擘开之饼,更要以生命去践行这擘饼的精神——在一个渴望真光与合一的世界中勇敢地“被擘开”,为成就那在基督内的“大我”而献上自己。

本文标题:合一之饼,擘开之身:论弥撒中“擘饼”的实在意义与象征含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