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问答(撒上第三 -四章)
2025-11-25 09:29:51 作者:刘铎

撒慕尔纪上 第三章 问答
一、背景与基本情况
问1:撒慕尔当时在做什么?他在哪里?
答:撒慕尔还是个幼童,在史罗圣所内服事上主,侍奉大司祭厄里。
问2:那时的以色列宗教情况如何?
答:那时上主的启示稀少,异象也罕见,人们灵性冷淡,司祭系统败坏(参见第二章厄里子孙的罪行)。
二、上主召叫撒慕尔
问3:上主几次召叫撒慕尔?撒慕尔是如何回应的?
答:上主三次召叫撒慕尔,他都误以为是厄里叫他,便跑去回应“我在这里”。第四次他照厄里的指示说:“请上主发言,祢的仆人在此静听。”
问4:撒慕尔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认出是上主在召叫他?
答:因为撒慕尔还没有直接接受上主的启示,尚未与天主有亲密的先知经验。
问5:厄里后来是如何认出这是上主在召唤撒慕尔?
答:当撒慕尔第三次来回应时,厄里意识到是上主在向他显现,于是教导他如何正确回应天主。
三、天主的启示内容
问6:上主向撒慕尔启示了什么?
答:上主宣布了对厄里家族的惩罚,将完全实现之前对他家的审判,因为厄里纵容他儿子的亵圣行为,没有纠正他们。
问7:天主为什么如此严厉对待厄里一家?
答:因为厄里知情而未加惩治,使祭司职变得败坏,轻视天主的荣耀,因此天主宣告他们的罪无法靠祭献而赦免。
问8:撒慕尔是否将天主的话告诉了厄里?他态度如何?
答:撒慕尔虽有畏惧,但遵命将全部启示告诉了厄里,未隐瞒一句。厄里则谦卑接受,说:“祂是上主,祂看着怎样好,就怎样行吧。”
四、撒慕尔成为上主的先知
问9:撒慕尔后来在以色列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撒慕尔被确立为上主的先知,全以色列从丹直到贝尔舍巴都知道他是上主的发言人。
问10:上主如何继续与撒慕尔同在?
答:上主不断在史罗显现于撒慕尔,使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应验,表示他真是受天主差遣的先知。
五、灵修反省与天主教信仰意义
问11:本章对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有何启示?
答:我们需如撒慕尔般常怀谦卑听命的心:“请上主发言,你的仆人在此静听。”天主不断召叫我们,需在祈祷中分辨祂的声音。
问12:从厄里和他儿子的命运中,我们应学到什么?
答:信仰生活需要敬畏天主并切实履行职责。属灵领袖更应忠诚守法,否则将为自己的宽纵或失责承担严重后果。
《撒慕尔纪上》第四章
问答1.问:撒慕尔的名声如何发展?
答:撒慕尔的名声在以色列全国传开,说明他作为先知的权威已被普遍承认(参3:19-21,4:1)。
2.问:以色列与培肋舍特人的战争初战结果如何?
答:以色列人战败,在战场上约死了四千人,这是天主允许的失败(4:2)。
3.问:以色列的长老们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他们的动机正确吗?
答:他们建议将上主的约柜从史罗抬来,希望借此赢得胜利(4:3)。但他们并未悔改或寻求天主的旨意,而是将约柜当作“护身符”,这是迷信性的行为。
4.问:谁护送了约柜前来阵地?他们的品行如何?
答:厄里的两个儿子,曷弗尼和丕乃哈斯护送了约柜(4:4)。他们是亵渎圣职、不敬畏天主的人(参2:12-17,2:22-25),其同行象征着祭司制度的堕落。
5.问:约柜到达营地后,以色列人的反应如何?
答:百姓大声欢呼,大地震动(4:5),他们以为有了约柜就能得胜,但这种欢呼缺乏信德,只是虚假的胜利信号。
6.问:培肋舍特人对约柜到来的反应是怎样的?
答:他们十分害怕,认为以色列的神进入营中,并回忆天主在埃及所施的灾祸(4:6-8),显出对上主的敬畏甚至胜过以色列人。
7.问: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
答:以色列人再次惨败,阵亡三万人,约柜被劫,曷弗尼和丕乃哈斯也战死(4:10-11)。这是天主对他们不敬行为的审判。
8.问:约柜被劫对以色列意味着什么?
答:对以色列而言,这是属灵上的大灾难。约柜象征天主的临在,失去约柜象征天主的荣耀离开了祂的百姓。
9.问:厄里听闻什么消息后死了?
答:当他听到“约柜被劫”这个消息时跌倒而死(4:18),这显出他虽老迈昏花,仍对天主的约柜满怀敬畏与忧虑。
10.问:厄里在位多久?他是怎样的一位民长?
答:厄里做以色列的民长四十年(4:18)。他是一位敬畏天主但放纵儿子的长者,最终为祭司家族的不忠付出代价。
11.问:丕乃哈斯的妻子在听到什么消息后早产?她为何给儿子起名“依加波得”?
答:她在听闻约柜被劫、公公与丈夫死亡后难产而死(4:19-20),临终前给儿子起名“依加波得”,意即“光荣已离开以色列”,象征以色列失去了与天主的亲密关系(4:21-22)。
12.问:本章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答:本章凸显天主的荣耀与同在并非可被操纵的。即使带着约柜,若百姓不悔改、不敬畏天主,仍然要面对失败与审判。敬拜天主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必须出于真正的悔改和服从。
13.问: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它警醒我们不要把宗教的象征(如圣物、圣堂等)当作护身符,也不能把圣事的外在行为与天主真实的关系混淆。真正的信仰在于心灵的悔改和持续地服从天主的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