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天主教弥撒礼仪中司铎高举饼酒动作的神学与礼仪意义探析


2025-11-20 11:02:47 作者:魏生辉神父

弥撒圣祭作为天主教礼仪生活的核心,其中心环节在于感恩经中司铎高举奉献麦面饼和葡萄酒的动作。这一礼仪姿态不仅蕴含丰富的神学意义,更融合了圣经传统、教会训导以及文化适应的多重维度。本文从圣经基础、天主教教理、梵二文献、教父著作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角度,系统分析饼酒奉献礼仪的神学内涵与礼仪实践,探讨其在基督教救恩史和本地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一、圣经与教父传统中的饼酒奉献

(一)圣经中饼酒奉献的救恩史基础

弥撒中饼酒的奉献动作有着深厚的圣经基础。根据《天主教教理》,麦面饼和葡萄酒在旧约中就已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出谷纪中,以色列人每年过逾越节所食用的无酵饼,是纪念他们匆忙离开埃及国境的救恩;而旷野中的玛纳则象征着“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玛4:4,参阅申8:3)。同时,酒在旧约传统中代表着“祝福之杯”(玛26:26-29;宗2:42;格前10:16),蕴含着过节的快乐以及对默西亚重建耶路撒冷的期待和愿望。

在新约中,耶稣赋予饼酒全新的终极意义。福音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耶稣同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而建立的新约’”(玛26:17-29;路22:7-20谷14:12-25;格前11:23-26)。这一“拿起”动作成为弥撒中饼酒奉献的原型,而耶稣的命令“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路22:19;格前11:24-25)则赋予饼酒奉献以“纪念和包含性的意义”(参 胡国桢,<共融乎?祭献乎?>《神学论集》第三十三期)。

(二)教父与早期教会礼仪中的饼酒奉献

早期教父和教会传统对饼酒奉献有着丰富的阐释。根据《十二宗徒训诲录》记载,初期教会举行这祭餐是具体地在进餐当中,分为三个步骤:“在餐前拿起饼来祝谢、擘饼、分领圣体,然后进餐;餐后拿起杯来祝谢、分领圣血”(参阅罗国辉,<从历史角度看梵二后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神思》第十二期)。圣犹斯定在《第一护教书》中也描述了第二世纪时教会保留的简单而易于参与的饼酒奉献仪式,包括 “拿出饼和酒,祝谢,擘饼、分杯、分领圣体圣血”(参阅《教理》1390号;《罗马经书总论》240号)。

圣希玻理在《宗徒传承》中强调,饼酒的奉献是全体信友的共同行动,信众献出礼品,执事则负责把圣体送交给不能亲临聚会的信友,体现了团体共融的精神。圣奥斯定面对如此伟大的奥祭,赞叹道:“啊,仁爱的圣事、团结的标记、爱德的联系。”(圣奥斯定,《论若望福音》26,6,13;参阅《教理》1398,;《礼仪宪章》47)这种奉献不仅是物质的呈献,更是整个团体生命的奉献,与信友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二、天主教教理与梵二精神中的饼酒奉献

(一)弥撒中饼酒奉献的神学意义

《天主教教理》明确指出,弥撒中饼酒的奉献具有多重神学意义。首先,面饼和葡萄酒是 “大地”和 “葡萄树的果实”(参《教理》1150,1363,1334),表示它们是天主的赏赐,同时又是 “人类劳苦的果实”(《教理》1147-8;1333-4)。因此,饼酒的奉献象征着受造物对造物主的回归,以及人类工作成果的奉献(参 咏104:13-15;)。

其次,教理强调饼酒通过耶稣的话及对天主圣神的呼求,实质转变为耶稣的圣体宝血(《教理》1333,1335)。这一转变(Transubstantiation)使饼酒不再仅仅是物质元素,而是成为基督真实临在的标记(参《罗马经书总论》感恩经第一式95)。弥撒中司铎高举饼酒的动作,正是彰显这一奥迹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教理》1334)。

(二)梵二大公会议对饼酒奉献礼仪的革新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1965)对弥撒礼仪进行了深远改革,特别强调信友主动参与的重要性。《礼仪宪章》第50号指出:“修订弥撒礼典时,务必使每一部分的特点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清楚表现出来,并使信友更容易虔诚而主动地参与”(SC 50)。这一精神在饼酒奉献礼中体现为恢复信友献礼的古老传统,使奉献不再是司铎一人的行动,而是整个团体的礼仪行为。

特伦多弥撒(Tridentine Mass)中,饼酒的奉献较多强调司祭的单独行动,且使用拉丁文,信友被动参与;而梵二后的弥撒则鼓励使用本地语言,信友清楚地看到司铎高举饼酒的动作,并在此刻与司铎一起奉献自己(参 罗国辉,《神思》12期;《教理》1350;)。这一改革使弥撒的共融性与祭献性得以平衡发展,纠正了特伦多会议后过于强调弥撒祭献意义而忽视其感恩宴席特质的偏差(参 胡国桢,《神学论集》33期)。

三、饼酒奉献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

(一)艾儒略的礼仪本地化阐释

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在天主教礼仪中国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其著作《弥撒祭义》中,艾儒略首次系统利用中华文化资源解释弥撒(圣体圣事)的意义。他将弥撒解释为面向“天地民物大父”的“报本”与“感恩”之“最上之祭”,巧妙地将儒家“报本返始”(《礼记·郊特牲》)的思想与基督宗教的感恩祭相融合。

艾儒略还采用儒家伦理概念阐释饼酒奉献的灵修意义。他使用“克己”“反己”“奉献”等传统修养术语,帮助信友理解弥撒中的悔罪、纪念和祈祷活动。在领圣体前的准备方面,他要求信友修养“洁”“仁”“谦”三德,“外洁五官,内洁三司”,并按照《涤罪正规》做到“真全痛悔、解罪完毕”“大过必改,微罪莫容”。这种阐释使中国信友能够从自身文化背景理解饼酒奉献的深层灵修意义。

(二)饼酒奉献与中国祭天礼仪的对比

中国传统祭天礼仪中的“献礼”与弥撒中的饼酒奉献有着结构相似性。在祭天仪式中,祭官将牲犊、谷物、酒醴等祭品高举奉献给皇天上帝,表达感恩与祈求;而在弥撒中,司铎将饼酒高举奉献给天主圣父,同样表达感恩与求恩。两者都体现了人类通过物质奉献与超越者建立关系的努力。

然而,两者也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传统祭献是象征性的,而弥撒中的饼酒奉献通过基督的真实临在而具有客观效能。艾儒略强调,弥撒是“真实正式的祭献”,但其祭品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奉献的“只是奉献的方式不同”。这一区分既尊重了中国传统,又保持了基督信仰的核心教义。

四、现代弥撒礼仪中饼酒高举动作的牧灵意义

在现代弥撒礼仪中,司铎高举饼酒的动作具有重要的牧灵价值。根据《罗马弥撒经书总论》,感恩经是“弥撒的中心与高峰”,而饼酒的成圣体是“感恩经的核心”(《教理》1374)。司铎高举已成为基督体血的饼酒时,信众朝拜并默想这一伟大奥迹,此动作成为信众与基督相遇的神圣时刻。

此外,饼酒高举动作也体现教会作为共融团体的本质。梵二后的弥撒强调,奉献不仅是饼酒的奉献,更是整个教会的奉献。信友在司铎高举饼酒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工作成果、生活辛劳、痛苦、成败”(《教理》1368)与基督一起奉献给天主圣父。这种奉献使信友的日常生活被圣化,普通工作转化为对天主的崇拜。

结论

天主教弥撒中司铎高举奉献麦面饼和葡萄酒的动作,是一个融合圣经传统、教会训导和文化适应的丰富奥迹。从圣经角度看,它延续了耶稣在最后晚餐中的建立性行动;从教理角度看,它体现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献在礼仪中的再现;从梵二精神角度看,它促进了信友主动参与和团体共融;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它与“报本返始”“克己复礼”的儒家伦理形成创造性对话。

艾儒略等早期传教士的本地化努力表明,天主教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广阔的“通和空间”。今天,在推进天主教中国化的进程中,继续挖掘饼酒奉献等核心礼仪的神学内涵和文化适应潜力,将有助于建立更加扎根中华文化的中国特色基督宗教思想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教理》,梵蒂冈广播电台,https://www.radiovaticana.va

2. 罗国辉,《从历史角度看梵二后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神思第十二期,1992年

3. 胡国桢,《共融乎?祭献乎?——弥撒礼仪本位化应并行的两个方向》,《神学论集》33期,1977年

4. 恩保德,《忆念梵二:积极参与礼仪庆典(三)》,公教报,2011年

5. 《感恩祭(弥撒)》,天主教教友,https://cfdlc.hkcccl.org.hk

6. Giulio Aleni,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Liturgical Thought of Giulio Aleni",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24年

7. General Instruction of the Roman Missal, USCCB, https://www.usccb.org

本文标题:天主教弥撒礼仪中司铎高举饼酒动作的神学与礼仪意义探析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