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特朗大殿——全世界教堂之母
2025-11-07 14:33:16 作者:小天使神父


在罗马城中,除了那座壮丽的圣伯多禄大殿外,还有一座更古老、更神圣的大殿——圣若望拉特朗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她有一个极为尊贵的称号:
“至圣的拉特朗大殿,全世界所有教堂的母亲与根基。”
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整个天主教会可见的起点,她见证了信仰从受迫害到荣耀、从地下到公开、从血泪中生出光明的历程。
一、君士坦丁的皈依与圣殿的诞生
故事要追溯到公元四世纪初。那时,罗马帝国仍以异教为主,基督信徒常被迫秘密聚会。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密尔维大桥之战”中,看到天空上出现十字圣号,并听到话音:“凭此征服!”他战胜敌人后,深信这位“基督”是他的得胜之源。翌年,他颁布《米兰敕令》,正式给予基督信仰合法地位,结束了三百年的迫害。
为了感谢天主,君士坦丁皇帝把他家族的地产——拉特朗宫(Palatium Lateranense)——捐赠给教宗,并改建为基督徒的首座大教堂。那块土地原属于他的妻子福斯塔(Fausta),也因此成为了教宗的第一座宗座圣殿与居所。
二、教会的“母亲教堂”
这座圣殿最初是奉献给“至高的救世主基督”,后来在教宗额我略一世时期,又加上了对圣若翰洗者与圣若望福音作者的敬献,因此被称为“圣若望拉特朗大殿”。
从此,这里成为:
罗马主教(即教宗)的主座教堂;
全球教堂制度的象征性母堂;
基督徒朝圣者在罗马的第一目标。
直到十四世纪,教宗都居住在此——那时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还未成为教宗的常驻地。
三、辉煌与灾难并存的历史
拉特朗大殿在17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兴盛与毁灭。
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洗劫罗马,大殿被焚。圣大良教宗(Leo Magnus)亲自领导重建。
公元896年地震再次重创,教宗塞尔爵三世重新修复。
12世纪与13世纪,历代教宗多次装饰大殿,镶嵌壁画、彩色地砖、雕刻圣像,使之成为罗马艺术的瑰宝。
14世纪的两场火灾几乎将其夷为平地,后经乌尔班五世与额我略十一世重建。
17世纪中叶,伟大的建筑师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奉依诺森十世之命进行全面修复,使大殿恢复庄严典雅的气象,成为今日我们所见的模样。
四、大殿的建筑与艺术之美
走进拉特朗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三十根金黄色努米底亚大理石柱支撑的宽广中殿。两侧各有五个巨拱,每个拱内安放着一尊真人大小的宗徒雕像,栩栩如生。天花板金碧辉煌,象征荣耀的天国。
主祭台正对着教宗宝座,象征着基督(主祭)与伯多禄继承人(教宗)在同一信仰真理的直线上,显明教会的合一与传承。
据古老传说,大殿内曾供奉“非人手所绘”的圣像(Achiropita),据说是在祝圣仪式中奇迹出现的救世主画像,这也是古代信友敬礼的核心圣物之一。
五、信仰与历史的见证
在拉特朗大殿内外,发生过无数重大事件:
五次大公会议(1123、1139、1179、1215、1512)于此举行,奠定了教会纪律与信理的发展。
众多国王与皇帝在此接受加冕。
教宗也在此设立宗座办公处,直到教廷迁往阿维尼翁时期才转移。
即使在教宗回到罗马后,拉特朗大殿仍是罗马主教的主座教堂——这就是为什么在每年11月9日,教会庆祝“拉特朗大殿祝圣纪念日”,不仅纪念一座建筑,更纪念教会作为天主居所的奥秘。
六、信仰的启示与灵修意义
拉特朗大殿不只是罗马的一座宏伟建筑,而是整个教会的象征。它告诉我们:
教会不是冷冰冰的石墙,而是天主在世上可见的家园。
每一座堂区教堂,都是这“母堂”的延伸;每一次弥撒,都与这里的祭台神秘相连。
教会的根,深植于信仰的历史;她的生命,却在每个信徒心中继续活跃。
正如教宗本笃十六世曾说:
“庆祝拉特朗大殿的祝圣,不是纪念砖石,而是纪念那位永远与我们同在的天主。”
七、总结
今天,当我们仰望拉特朗大殿的雄伟正面,看到高举十字架的救世主雕像和十二宗徒环立两侧,不妨让心中响起这样的祈祷:
“主啊,愿祢的圣教会,如同这大殿一样,永远稳固、光辉、充满祢的荣耀;
愿我们每一位信友,都成为祢活生生的殿宇,在世界中见证祢的爱与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