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问答(民第一 -二章)
2025-11-06 09:33:13 作者:刘铎

《民长纪》第一章 问答
主题:各支派分占许地与宗教概况;犹大与西默盎出征
1. 问:本章发生在以色列历史的哪个时间点?
答:本章开始于若苏厄去世之后,以色列失去了统一的领袖,进入一个由各支派分头行事的时期——即“民长时代”的开始。
2. 问:以色列人如何决定哪个支派应首先攻打客纳罕人?
答:他们询问上主(1:1),这表明他们尚保持与天主的关系。上主答复说:“犹大先上去”(1:2),因为祂已经把那地交在犹大的手中。
3. 问:为什么犹大邀请西默盎一起出征?
答:犹大与西默盎是同母所出(皆为肋阿之子),他们支派的土地也相邻。犹大说:“你同我去,我也同你去。”(1:3)显示了支派之间的合作精神。
4. 问:犹大与西默盎的联合出征成果如何?
答:他们在贝则克击杀了一万人,击败了客纳罕人和培黎齐人(1:4-5),并捉住了阿多尼贝则克。
5. 问:阿多尼贝则克被如何处置?他又说了什么?
答:他们割掉了他手脚的拇指(1:6),象征羞辱和失去作战能力。他自己承认:“天主照我所行的报复了我。”(1:7),表示他从前也曾如此对待其他王子。
✝灵修意义: 这反映出“你怎样待人,天主也怎样待你”(参玛7:2)的因果报应观。
6. 问:犹大是否攻占了耶路撒冷?
答:是的,犹大子孙攻打了耶路撒冷并放火焚毁了这城(1:8)。但21节指出耶步斯人仍住在城中,说明攻占可能不完全或后来被敌人反攻夺回。
7. 问:谁是加肋布?他如何安排自己女儿的婚姻?
答:加肋布是忠于天主的侦探之一,梅瑟时代就因信德被许进入许地。他提出挑战:谁攻下德彼尔,我就将女儿嫁给他(1:12)。最后他的侄子敖特尼耳胜出(1:13),成为以色列第一位“民长”。
8. 问:加肋布的女儿阿革撒求了什么?
答:她求父亲赐她水泉地(1:15)。加肋布慷慨地将上泉和下泉都赐给了她。
✝灵修意义: 阿革撒象征灵性上的智慧:知道什么是生命之源——“水泉”象征天主的恩宠与祝福(若4:14)。
9. 问:以色列其他支派是否也顺利赶走客纳罕人?
答:多数支派未能完全赶出客纳罕人,如本雅明、默纳协、厄弗辣因、则步隆、阿协尔、纳斐塔里、丹等(1:21-36),只是让他们服役。
✝灵修意义: 这反映出他们对天主命令的不完全服从,为后来的信仰堕落埋下隐患。
10. 问:为何犹大也无法赶走平原的敌人?
答:虽然上主与犹大同在(1:19),但他们不能赶走有铁甲车的平原居民。这可能是因他们信德不足或依赖人力而非天主的力量。
11. 问:本章中,哪座城被彻底毁灭?
答:责法特(后称曷尔玛),犹大和西默盎击败那里的客纳罕人,将城完全毁灭(1:17)。“曷尔玛”意为“毁灭”,象征对邪恶的不妥协态度。
12. 问:什么人建了新的路次城?
答:原来贝特耳的本地人被释放后,在赫特人的地建了一座新城,仍取名路次(1:26),表明人虽然生存,但文化记忆继续。
13. 问:丹支派遭遇了什么困难?
答:阿摩黎人强迫他们退回山地,不让他们下到平原(1:34)。这反映出他们当时软弱,未能倚靠天主完成使命。
14. 问:全章的中心属灵信息是什么?
答:虽然部分支派努力顺从天主的命令,但大多数支派未能彻底驱逐客纳罕人,揭示了信仰上的妥协与不忠。这种妥协使他们与异教民族共居,逐渐陷入偶像崇拜与道德败坏,预示“民长时期”的混乱。
《民长纪》第二章 问答
一、上主的神谕与百姓的回应(2:1-5)
问1:上主的使者从哪里来,向百姓宣讲什么?
答:上主的使者从基耳加耳上到波津,宣讲了天主的审判:以色列人未遵守与天主的盟约,没有拆毁外邦祭坛,反而与当地人结约,因此天主要让这些民族成为他们的陷阱和网罗。
问2:天主对以色列人有什么具体指令?他们有没有遵守?
答:天主命他们不可与客纳罕人结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但以色列人违背了命令,天主因此惩戒他们。
问3:百姓听后作何反应?波津一名的含义为何?
答:百姓听后放声大哭,并向上主奉献祭献,因此该地被命名为“波津”,意为“哭泣之地”。
二、信仰的断裂与背叛(2:6-10)
问4:在若苏厄在世及长老尚存时,以色列人信仰状况如何?
答:在若苏厄及经历过天主奇事的长老在世期间,百姓敬畏上主,遵行祂的法律。
问5:在若苏厄与那一代人去世后,发生了什么信仰危机?
答:新一代人“不认识上主”,即不亲身经历过救恩历史,不记得天主所行的事,因此容易堕落去事奉外邦的神。
三、以色列的背德与天主的审判(2:11-15)
问6:以色列人犯了什么罪,激怒了上主?
答:他们离弃了上主,转而崇拜巴耳和阿市托勒特等异教神明,这被视为“行淫”,即不忠于天主的盟约。
问7:上主如何惩罚他们?
答:天主将他们交在敌人和强盗手中,使他们无论去哪里都遭灾,因他们不再受天主庇佑。
四、民长制度的设立与失败(2:16-19)
问8:天主为什么兴起“民长”?
答:天主怜悯以色列人所受的压迫与叹息,兴起“民长”(士师)拯救他们脱离敌人,这是天主慈悲的表示。
问9:以色列人是否听从民长?
答:他们短暂地听从,但民长一死,又转去拜偶像,甚至比祖先更顽固,持续背叛。
五、天主容留异民为试验(2:20-23)
问10:上主为何不立即驱逐剩余的外邦民族?
答:天主保留他们,是为了考验以色列人是否会持守祂的道路,如他们祖先一样忠信。
问11:这段历史有什么属灵启示?
答:它揭示了信仰不能仅依赖传统或先辈的经验,每一代人都必须自己与天主建立关系;而天主容许试探,是为净化与坚固祂子民的信德。
灵修反思:
信仰的传承不可中断:若不持续教导子女天主的奇事,他们将不认识祂。
偶像崇拜是属灵不忠:拜偶像在圣经中常与“行淫”相连,是对盟约的背叛。
天主的正义与慈悲并存:祂惩罚以色列的不忠,但仍兴起民长施行拯救。
试探也是恩宠的途径:天主有时不立刻介入,是要锻炼我们是否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