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佘山
2025-11-03 11:41:39 作者:罗晓平神父
我与印度的德兰修女,有一次美丽的相遇。我想我今生今世,不可能有机会去印度她的墓地朝圣。我想把这次难忘的相遇写出来,把我对她的所思所想也写出来,就像我已经写了大德兰、小德兰一样。我希望我的这些牧灵随笔,能够成为教友们灵性生命的食粮。
1993年的深秋,上海佘山修院,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却又被一种莫名的期待烘托得暖意融融。那时,我还是神学三年级的修生,刚刚升执事不久。那一年,一位小个子、脸上布满皱纹、穿着白色蓝边修女服的女士,踏上了佘山这片神圣的土地。她,就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早已成为世界焦点的印度德兰修女。


她的到来,让整个修院都沸腾了。我们有幸在修院小圣堂聆听她的演讲,主题是《玛窦福音》中关于“最后的审判”那段经文:“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她用很地道的英语讲,香港的刘赛眉修女翻译,德兰修女可能是教师出身,她滔滔不绝地讲,很有激情。她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穿透力,仿佛直接抵达人心的最深处。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而朴实的分享,那份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爱和谦卑,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中。她所讲的,就是她所生活的,特别打动我们的心。演讲大概不到一个小时。
演讲结束后,我们又一同前往佘山山顶大殿,参与了金鲁贤主教特意为她举行的朝圣弥撒。上海教区的修女及许多教友也来了,整个大殿坐满了人。很荣幸,我们班被安排跪在圣堂的第二排,恰好跪在德兰修女后面。德兰修女就跪在我的前面。在那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我凝望着这位“活着的圣人”,心中涌动着无数思绪。在弥撒中,她一直跪着,手里拿着念珠,双手举在胸前。
弥撒结束后,我被院方安排在修院的会客厅,收拾会客厅,陪着她边简单聊天,边等待来接送她回去的车。德兰修女问我的名字,并告诉我,她会为我祈祷,早日圣神父。我发现,她和陪同她的另一位修女,都没有穿袜子,简单穿了一双凉鞋。佘山的10月底,天已经开始变凉了。
这就是我与德兰修女在佘山的美丽相遇。我后来在媒体上发现,有几位佘山毕业的弟兄,也写了文章,纪念这件事情。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照相技术也不是很发达,也没有机会与德兰修女合影。当然在现场,有大摄影记者出现,照的大照片,与我们关系不大,也没有保存这些照片。
我圣神父后,在陕北毛团当本堂神父时,大概是1997年吧,在媒体上看到,德兰修女去世了。我特别邀请毛团堂区的教友和那里修女院的修女,一起为德兰修女做了一台追思弥撒,表达对她的哀悼。
德兰修女后来也被教会册封为圣人,她是我今生见过的一位唯一的圣人。这也是天主对我的慈悲。我深深知道,我过去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天主对我的慈悲,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天主对我的爱,我的未来都是天主的旨意。
我常想,德兰修女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一个看似如此平凡的印度裔阿尔巴尼亚小妇人,何以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赢得全世界的尊重与爱戴?她的灵修之路,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普通教友,又该如何效法她,走上那条修德成圣的道路呢?
三十多年过去了,佘山那一幕依然清晰如昨。她的故事被无数次讲述,她的精神被无数人效法。今天,我想借着那次珍贵的相遇,与大家一同重温她的生命光辉,并思考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活出那份“圣善的凡尘之路”。
一、爱在最贫困者身上——德兰修女赢得人心的秘诀
德兰修女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这个称谓并非虚名。她生命的足迹,深深地刻在了印度加尔各答最贫瘠、最肮脏的贫民窟里。她所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最被遗弃、最无助的人:垂死的病人、被家人抛弃的麻风患者、被遗弃的婴儿、街头的流浪汉……
那么,她为何能获得那么多印度人甚至全世界人的尊重与爱戴呢?
首先,她以行动诠释了无条件的爱。
在那个时代,甚至在今天,许多人对贫民窟、对疾病、对贫困者充满了恐惧与鄙夷。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沾染上污秽。然而,德兰修女和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姐妹们,却选择逆流而上。她们亲手拥抱那些身体腐烂的麻风病人,亲吻那些垂死者的额头,清洗那些被遗弃者的身体,给饥饿者食物,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安息的场所。这些行动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这种爱,是完全无私、无条件的。她不问对方的信仰、种族、阶级,只看到一个人最基本的痛苦和尊严。在麻风病隔离区,她和修女们直接接触病人,很多人为此感到震惊,甚至觉得“不卫生”。但德兰修女的回应是:“我们看到的是基督,不是麻风病。”在她眼中,每一个受苦的人,都是饥饿、口渴、赤身露体、寄居、患病、坐监的基督。这不仅仅是教义,更是她生命的核心信念。
其次,她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界限。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信仰体系复杂多元。作为一位天主教修女,德兰修女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中获得所有人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这得益于她所传递的爱是普世的、超越性的。她从不试图强迫他人改信天主教,她的使命是减轻痛苦,是服务,是爱。
当印度教徒看到她对垂死者温柔的照顾,当穆斯林看到她对孤儿的无私抚育,当无神论者看到她对人道的彻底奉献时,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宗教的隔阂,而是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她所做的,是唤醒人类共同的良知和爱心。这种纯粹的爱,让所有人在她面前都放下了戒备,感受到了温暖。
第三,她活出了“小事大爱”的典范。
德兰修女常说:“我们不能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小事。”这句话道出了她工作的精髓。她没有庞大的政治影响力,也没有雄厚的经济背景。她所有的“资本”,就是对天主的完全信赖和对人类无尽的爱。她所做的每一件事,在世人看来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为病人清洗伤口、喂食、更换衣物……但在她心中,这些都是对基督的服侍,都充满了“伟大的爱”。
这种“小事大爱”的精神,是她赢得人心的重要原因。因为它揭示了圣洁并非遥不可及,并非只有英雄豪杰才能达成。它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动作中,存在于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里。这让无数普通人看到了希望,明白了即使是自己,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不凡的爱。
第四,她的谦卑与贫穷。
尽管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富捐赠,德兰修女始终保持着修会的贫穷和她个人的谦卑。她和修女们住在简陋的房屋里,穿着朴素的衣裳,吃着简单的食物。她从不为自己谋求任何特权,她拒绝了许多物质上的馈赠,坚持将每一分钱都用于服务穷人。这种表里如一的贫穷和谦卑,让她的话语更有力量,她的生命更具说服力。她活出了福音中“贫穷的精神”的真谛,让人看到,真正的财富并非物质的堆积,而是爱的富饶。
二、黑暗中的火焰——德兰修女灵修的独特标记
德兰修女的生命故事,直到她去世后,才揭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面向——她的“灵性黑夜”。在她的信件和日记被公开后,人们才发现,这位举世闻名的“爱之圣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内心深处一直经历着巨大的灵性干旱、空虚和被遗弃感。她感受不到天主的存在,没有属灵的安慰,甚至觉得自己与天主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与我们传统观念中圣人的形象大相径庭。我们通常认为,圣人必然是与天主亲密无间,充满喜乐和属灵经验的。然而,德兰修女却在这样深沉的“灵性黑夜”中,依然坚定不移地履行着她的使命,服务着最贫困的人。这正是她灵修上最大的特色,也是她圣德最深刻的体现。
(一)何谓“灵性黑夜”?
“灵性黑夜”并非信仰的丧失,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的净化过程。它是一种天主允许发生的神秘体验,旨在将人的灵魂从对属灵安慰和感官满足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使其能以更纯粹、更彻底的信德来爱天主。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感到天主的缺席,灵性上的干涸,甚至被遗弃。它考验的,是人最深层的信德和爱。
德兰修女的“灵性黑夜”,持续了约50年,几乎贯穿了她整个公开服务生涯。她在信中写道:“我感到的如此深沉的痛苦,这痛苦如此巨大,我真的不能描述。我渴望天主,灵魂深处渴望,但这渴望被一层厚厚的面纱遮盖——我真的,真的不知道天主是否存在。”然而,就在这无边的黑暗中,她选择了坚持。
(二)黑暗中的火焰:信德的考验与升华
德兰修女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没有让这份内在的痛苦击垮她,反而将其转化为了更加纯粹的爱与服务。她没有因为感受不到天主,就停止去爱那些在她身上体现基督形象的穷人。相反,她将这份内在的空虚,与基督在十字架上发出的“我渴”的呼喊结合起来。她认为,她的痛苦是她在为耶稣的“口渴”而服务,她的黑暗是她与基督一同承担的苦难。
她的灵性黑夜,使得她的信德变得极其纯粹。她不再是为了得到属灵的安慰或喜乐而爱天主,而是仅仅因为天主是天主,因为爱本身就是目的。这种纯粹的信德,是一种英雄式的信德,它在没有任何感性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坚如磐石。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可见的成果。当我们祈祷时,我们期待得到回应;当我们付出时,我们期待得到认可。一旦没有,我们便容易灰心丧气。德兰修女的灵性黑夜,教导我们如何在没有“看见”或“感受到”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相信、选择去爱。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信德,它超越了情感的波动,直抵灵魂深处的决断。
(三)行动中的默观:在服务中与主相遇
尽管内在干涸,德兰修女的生命却充满了行动。她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在祈祷和默观上,即使她感受不到天主。她认为,她的工作本身就是祈祷的延伸,她的服务就是她与天主相遇的场所。她不是先获得灵性满足再去服务,而是在服务中寻求与天主结合。
这对于我们普通教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祈祷,没有时间静默。但德兰修女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家庭生活、我们与他人的互动,都可以成为我们与天主相遇的场所。当我们以爱心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以耐心去面对每一个挑战,以怜悯去对待每一个人时,我们就是在实践“行动中的默观”,就是在与天主同行。
三、圣善的凡尘之路——现代人如何效法德兰修女,修德成圣?
德兰修女的生命,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修德成圣之路。这条路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只属于那些拥有特殊使命的人。它扎根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里。
(一)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付出“伟大的爱”
我们不必远赴印度贫民窟,也不必辞去工作去服务穷人。德兰修女的教诲是:“用伟大的爱做小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家庭、社区、职场中,找到那些需要我们爱和关怀的地方。
家庭:对配偶多一份理解和体谅;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和倾听;对父母多一份孝顺和陪伴。家,是爱的第一个试验场。社区:关心你的邻居,主动问候,在他们需要时伸出援手。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为那些有需要的人贡献一份力量。职场: 以正直和勤勉的态度工作;对同事多一份包容和帮助;避免背后议论,传播正能量。社会: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通过捐款、捐物或志愿服务,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
关键在于“伟大的爱”。这份爱,不是敷衍了事,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付出。当我们以爱去洗碗,以爱去打扫,以爱去完成工作,以爱去对待每一个人时,这些平凡的行动就充满了圣德的光辉。
(二)拥抱内在的“贫困”与“黑夜”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感到孤独、焦虑、迷茫,甚至在信仰上经历干涸和挣扎。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灵性黑夜”呢?
德兰修女的榜样告诉我们,不要害怕这些内在的痛苦和空虚。它们不是天主惩罚的标志,而可能是天主净化的工具。当我们感到信仰的力量减弱,祈祷变得枯燥时,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坚持,选择相信。
接纳痛苦:承认自己的软弱和不足,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不要试图逃避痛苦,而是将其视为与基督受苦结合的机会。在黑暗中坚持信德:即使感受不到天主的存在,也要坚持祈祷,坚持读经,坚持参与圣事。这不是为了得到某种感觉,而是为了忠于我们与天主之间的盟约。将痛苦转化为爱:德兰修女将自己的内在痛苦与基督的“我渴”结合。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挫折、失落、不被理解的痛苦,转化为对他人的怜悯和关怀。因为我们自己尝过痛苦,所以更能理解和同情他人的痛苦。
(三)培养默观的心,在行动中与主同行
即使德兰修女在“灵性黑夜”中,她也坚持每天的祈祷。默观,并非只有在教堂里才能进行。
规律的个人祈祷:无论时间长短,每天都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安静下来,与天主交谈。可以是玫瑰经,可以是圣言诵读,也可以是心祷。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活在当下”的意识:尝试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意识到天主的存在。在做饭时感恩食物,在通勤时欣赏窗外风景,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在与人交谈时全神贯注。将每一个平凡的时刻,都转化为与天主相遇的契机。感恩的生活:每天睡前,花几分钟回顾一天,感谢天主所赐予的一切恩典,即使是微小的恩典。感恩的心,能帮助我们看到天主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
(四)谦卑与自我否定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彻底否定。她将所有的荣誉和成就都归于天主,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天主手中的一个“小小的铅笔”。
放下骄傲: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不夸耀自己的成就,不贬低他人。学会虚心接受批评,勇于承认错误。服务而非支配:德兰修女选择了做最卑微的服侍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学会放下对权力的渴望,放下对自我满足的追求,转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和服务的人。信任与交托:将我们的忧虑、恐惧、未来完全交托给天主。相信天主对我们生命有最好的安排,即使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结语:永恒的召唤
1993年佘山的那次相遇,是我的一个起点,让我开始更深地思考信仰的本质。德兰修女的生命,仿佛一束光,照亮了那条“圣善的凡尘之路”。她向我们展示,成圣并非是远离尘世,遁入空门,而是将基督的爱带入最具体、最琐碎、最痛苦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能不会像她那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不会被册封为圣人。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召唤去成圣,去成为基督爱的器皿。这条路可能布满荆棘,可能充满“灵性黑夜”的考验,但只要我们怀着那份“伟大的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谦卑和信德回应天主的召唤,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凡尘之路上,活出圣善的光辉。
愿我们都能像德兰修女一样,成为天主手中的“小小的铅笔”,让基督的爱通过我们,书写出更多生命美好的篇章。
2025诸圣节于罗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