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问答(苏十九-二十章)
2025-11-03 09:46:32 作者:刘铎

《若苏厄书》第十九章 问答
一、西默盎支派
问1:西默盎支派分得的土地在哪里?
答:西默盎支派的土地是在犹大支派的产业之内,原因是犹大的地业过于广大,因此让西默盎得以在其境内分得一部分土地(见19:1,9)。
问2:西默盎支派一共分得多少座城市?
答:共分得17座城市及其所属村镇(13座主城+4座城市,见19:2-7)。
二、则步隆支派
问3:则步隆支派的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答:则步隆支派得了第三签,他们的土地从沙杜得开始,范围涉及多个地点,并包括十二座城市及其村镇(见19:10-16)。
问4:这片土地有什么特点?
答:土地坐落在北方平原地带,适合农业,与其他支派如依撒加尔、阿协尔相邻。
三、依撒加尔支派
问5:依撒加尔支派得了哪一签?
答:第四签(见19:17)。
问6:依撒加尔支派的产业包括哪些城市?
答:包括依次勒耳、多贝辣特、贝特舍默士等,共16座城市和村镇(见19:18-23)。
四、阿协尔支派
问7:阿协尔支派分得的地业在哪里?
答:位于地中海沿岸,包括大城漆冬(见19:24-31)。
问8:阿协尔支派的地业有多少座城?
答:共计22座城市及其所属村镇(见19:30-31)。
五、纳斐塔里支派
问9:纳斐塔里支派的地业在哪里?
答:在加里肋亚湖西北一带,包括基乃勒特、卡德士、哈祚尔等地(见19:32-39)。
问10:这片地业的城市有多少座?
答:共19座城及其所属村镇(见19:38-39)。
六、丹支派
问11:为什么丹支派的地业后来扩展了?
答:因为原来的地业过于狭窄,丹人于是攻占了肋笙(今勒士),改名为“丹”,成为新的居所(见19:47)。
问12:丹支派原本的地业有哪些地方?
答:祚辣、厄市陶耳、阿雅隆、提默纳、约培对面的地区等,共包含多个城镇(见19:40-46)。
七、若苏厄个人的产业
问13:若苏厄有没有分得产业?
答:有。以色列人按照上主的命令,在厄弗辣因山地,将提默纳特色辣黑给了若苏厄(见19:49-50)。
问14:他如何处理这份产业?
答:若苏厄重建了这座城,并住在那里,成为他的居所(见19:50)。
八、总结与神学意义
问15:第十九章在整个分地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答:是以色列十二支派抽签分地的最后一部分,并由司祭厄肋阿匝尔、若苏厄与各支派族长在上主面前完成整个神圣仪式(见19:51)。
问16:这一章对我们今日基督徒有什么启示?
答:它提醒我们:天主对祂子民的安排井然有序,每个家庭和个人都有祂预定的“位置”;同时,这也预示着在属灵意义上的“天上产业”,即我们在永恒中的归属(参阅:伯前1:4)。
《若苏厄书》第20章 问答
1. 问:上主在本章中对若苏厄发出了怎样的命令?
答:上主命令若苏厄,要照梅瑟以前所吩咐的,在以色列地中设立避难城,让误杀人的人可以逃到那里,避免被报血仇者杀害。
2. 问:避难城的设立目的是什么?
答:避难城是为了保护那些“无心误杀人”的人,使他们有地方可以逃避报血仇者的追杀,直到案件受审或大司祭去世之后,再返回本乡。
3. 问:“误杀”与“蓄意杀人”在以色列法律中有何不同?
答:“误杀”是指没有仇恨、不是预谋或蓄意杀人的情况,而“蓄意杀人”则是带着仇恨、有计划地杀害他人。前者可逃往避难城,后者则要接受严厉惩罚。
4. 问:误杀者到避难城应做什么?
答:他应站在避难城的门口,向城内的长老说明案情。若被接纳,他可在城中居住,直至他受会众审判或当任大司祭去世。
5. 问:报血仇者若追来,长老应如何处理?
答:长老不可将误杀者交给报血仇者,因为他不是蓄意杀人,而是出于无心,而且也与被害者无怨无仇。
6. 问:误杀者要在避难城待多久?
答:他要住在避难城,直到案件在会众面前审理,并且要等到当时的大司祭去世,才可返回自己的家乡。
7. 问:避难城的分布是否有特定安排?
答:是的。共有六座避难城,分布在以色列地的两侧——
在约旦河西岸:
加里肋亚的刻德士(纳斐塔里支派)
舍根(厄弗辣因支派)
克黎雅特阿尔巴,即赫贝龙(犹大支派)
在约旦河东岸:
贝责尔(勒乌本支派)
辣摩特(加得支派)
哥蓝(默纳协支派)
8. 问:避难城是否只对以色列人开放?
答:不是。避难城也为“寄居在以色列中间的外方人”开放,显示出天主对生命的珍视与公平的正义。
9. 问:避难城在属灵上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避难城象征天主的慈悲和正义的平衡。属灵上它预表基督,祂是罪人逃避永死的避难所,只要人真诚悔改、信赖天主,便可得保护与救赎。
10. 问:这章对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有何启示?
答:它提醒我们:
天主是公义的,但也是仁慈的。
人的动机和意向在审判中极其重要。
教会(如避难城)是罪人悔改的场所,是天主仁爱的居所,欢迎一切愿意归向祂的人。
